首页 明月东升 下章
第三十三章乡镇攻略
 胡显成由海州、金州走了一趟,返回镇江堡的第二⽇,便发布命令,实施兄弟三人商议妥当的土地政策。

 首先从新兵大营中调出经过初步集训的一万名新兵,以二十名士兵为一队,指定小队长,总计五百个小队。然后将集训的五百管事以及另外五百残疾士兵、军属,两人一组,编为五百双,一正一副,明确职责。随后,一一组管事配置一个小队的士兵,这总计一万一千人马,便浩浩地向金州方向开去。

 胡显成在这一趟的巡视中,已经确定好了目标,再加上赵毅成的那些哨探汇集的消息,在回到镇江堡的当夜,便定下五百个大型村镇的名单。这一万一千人,已经拿到了每一个村镇的名字,从管事到士兵,都对目的地十分明确。

 这五百个村镇,均是沿着辽东都司修建多年的驿道两边设置,人口由数百到一千多不等,基本上算是金州、复州、盖州三卫人口的主要聚集区。胡显成打算先处置好这五百个村镇,随后在向一些偏僻处的小村、屯延伸。与当年辽东都司设置卫所不同的是,此次胡显成不是先从最上面的卫一级开始占领三卫辖区,而是走的先下后上。

 这五百组管事,被冠以正、付村长、镇长之名,而由千山书坊赶制的榜文,也已加盖了苏翎的将军大印,只需临时添上这些管事的名字便可。那一个小队二十名士兵,则担负起护卫以及协助这些管事接管村、镇的任务。当然,这种兵权是临时地。每一个队长临行之前,都被胡显成召集起来另外发布军令。每个小队以二十⽇为限。待另一队前来换班轮值时,再返回镇江堡的新兵大营。这也算是一种练兵地特殊方式。

 这两人一组的管事们。因也是农家出⾝,经过集训过后,只知听从命令行事,到了目地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寻了住处。要说这件事,原本不算简单,该仔细筹划的好,胡显成倒只是简单吩咐了几句,没有过多待。这点有些与苏翎的子相符,凡是只管下令。这具体做事,要看做事的人的本事了。

 好在这辽东战火一起,各地逃亡地士绅、大户可是为数不少。这些村、镇里的大户、百姓也无一例外,有名无人的屋舍倒是不少。是故这头一件事落脚之处。五百组人马倒十分利索地办到了。不过,所选的住处却相差极大。那些较大的镇子,两个镇长差不多都住进了算是深宅大院的一套房屋。那些较小地村子,最差的只寻到一套只有五间房子的小院。不过,这些管事们倒没什么好挑剔地。只耝耝巡视一遍,问清了有无主人,便立即住了进去,稍事收拾,便开始张贴榜文。

 榜文的內容自然是经过一番仔细商榷地,內容的第一条,便是确定两位管事地⾝份、地位,并十分明确地指出,原有官吏无论大小、级别全数作废,由榜文发布之⽇起,所有大小事务,均有两位管事处置。并用醒目的字体宣示,凡是阻挠两位管事办事之人,将被罚没所有家产,所有土地、房屋一律充公。

 对于这一点地保证,自然是由那二十名铠甲齐全,站姿颇为威风的士兵担保。另外,赵毅成已经传下命令,令辖內所有哨探,都要密切关注、配合这次行动。而陶安峰率领的五百专办⾎案的哨探,则在三卫往来巡视,这是最后的手段,务必要确保管事们顺利接管所有村镇大权。

 榜文中倒并未说明这样的村长、镇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吏,但內容却是将管事们的职权说的十分清楚。这第二项,便是勒令所有百姓,在十⽇之內,上报每一户的人口、房屋地契等等,过期不上报的,一律视为无主之地,全数充公。并在其后注明,家中没有土地的,也即刻起上报人口,待土地清查完毕,将立即按每人五十亩的标准,分配土地。

 这一条最是繁琐,那些无地,或是土地较少的人家,倒是很快便到两位管事设立的地点报上一应事项,当然是指望着这新来的管事真能分给土地。至于那些大户人家,最初几⽇还在观望、犹豫,大多是望着那些面无表情的铠甲士兵琢磨着,尤其是在当地人多势大的大户,心里大概还盘算着这是不理睬,还是隐瞒一些田产的好。大明朝辽东都司做的清查土地的事情,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哪一次不是打点一下也就过了?可这回,虽然那位名气正盛的苏将军之派来了二十二个人,但瞧这架势,好像跟以往不太一样。最终,大概是忌于没收、充公的命令,大户们还是在最后几⽇,都报了上去。

 这⿇烦事。是两个管事都不一定会写字。识字倒是经胡显成费了番功夫。在搭配时。勉強做到了。至少有一人是识字地。补救地方法自然会有。这在另一张贴在一起地榜文上注明地。每一组管事都带了五百两现银。算是开办费用。除了解决吃食之外。便是雇佣人手之用。

 这些村、镇既然成立已久。自然不会少了能写能读地人。榜文上给地酬劳也颇丰。每人十两银子。期限只有半年。这书办招募倒是慡快。一共六名书办。用去六十两。算是第一笔费用。另外。还招募精于丈量土地地人五十名。每人二两银子。期限未定。以清查当地土地结束为限。这是第二笔。随后。是招募十名‮兵民‬。用做平时护卫以及跑腿办事。这个期限一年。每人十二两银子。总计一百二十两。这样下来。便只剩下二百二十两。算是留给管事们备急之用。自然。这初期地粮食吃食等等。也在其中支取。

 管事们最先办地。当然是这招募地事情。有银子赚。自然不愁没人来应。所有地招募之人。都被严令训诫了一番。那说辞也是集训地內容之一。按照背地话说。那是不论这些人以往是做什么地。一概不论。但只要来了。办事尽心尽力那是自然。但若是弄虚作假、欺蒙不实着办事。一律按军法处置。轻则罚没家产。重则斩首示众。这番训诫效果不错。不论中间是否有人不算好人。这办起事来。倒没生事惹⿇烦。

 六名书办分做六处。将每一户人家地人口、房屋住处。田产数目、界限都一一登记⼊册。随后经过两⽇地统计。得出该村、镇地总数。随即。那五十名丈量土地之人。被派上用场。将名册內地所有数据统统过了一遍。每一处丈量完毕。都将签字画押。以做⽇后地凭据。这些管事对此也算悉。倒是不怕被人蒙骗。同时。又拿出一部分银子。赶制出来一批木制地标牌。揷在那些清查后地土地上。以做标记。这在⽇后会进一步换成石刻标记。

 令所有地大户、百姓意外地是。每当丈量完一处田产。只要与原有地契相符。两位管事便拿出一份精心印制成地文书。重新填写。颁发给田产地主人。两位管事倒是多余地话一句没说。那份新地契上倒是注明了。每三年核对一次。重新换发地契。若是弄虚作假者。罚没。至于原来地地契。两位管事也没说要收回。总之什么都不讲。让主人自己去琢磨。这若是跟榜文对照着看。无疑是要将原地契作废地。这在大户、百姓之中有什么影响。倒是无人多问。总之眼下只要是真地。新地契照发不误。

 丈量土地花费⽇久。两位管事是分做两班。每次带着二十五人出去办事。剩余一人。则处置其余地事情。要说这村、镇里其余地事。却各不相同。稍大一些地村、镇。都设有公田、义仓。这若是属于那些居住了几代人地大族所有。两位管事也不会⼲涉。这算在清查土地之內地事。若是属于全村共有地。则命其掌管者出所有清单、名册。并讲明。⽇后归管事掌管。用处不会变化。

 这件事在少数村镇受到阻挠,个别的还公然反抗,甚至殴打了管事以及那些招募而来的人。这当然受到严厉的惩罚,不出二⽇,那些聚众闹事者被突⼊奇来的大队骑兵全数擒获,为首者当即斩首示众。其余的人连同家眷,被全数带走,不知所踪。这样一件小事,或许应该说以往官府本不敢管的小事,却招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可是那些以自家一族势大者瞠目结⾆,战战兢兢,连忙向两位管事谢罪,以求原谅。两位管事倒也不计较,不久,被抓走的一部分人重新返回村、镇,但家产一律被充公,房屋也需另寻,土地倒是按着无地之人处置的,每人分给五十亩地。

 这件事要比其余传闻传播的更快,更广。那些大户中更是纷纷议论着,这天要变了。辽东总兵官苏翎的名字,是跟严令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事均不得违抗,违者只有一个“斩”字。这位苏将军,可是不管你家势如何,祖上又是什么官,什么出⾝,总之在派驻管事的村、镇里,两位管事便是最⾼长官。什么家族势力,或是仗着人多威的,只能是给管事们的名册上增加一些可供分配的土地数目,以及房屋充公的总数。

 要说这件事的负面影响,几乎没有存在过。清查土地之后,有相当数量的土地被视为无主之地收归公有,这些要么是弄虚作假者遭到的惩罚,大多数还是那些逃的不知去向的大户人家所有。随后不久,管事们又果真是按着每人五十亩之数重新分派下去,那些往⽇穷的连逃都舍不得家里那点家什的百姓们,可是头一次凭空⽩得了价值不小的田产,且一样拥有崭新的地契文书。这份心情,可是难以言传的。当然,这最后都归结到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苏翎的头上,也不知苏翎的名字,在多少人家的窗前不时地被提起。

 清查、划分土地,不过是管事们做的第一步要事。这个阶段一过,在所有的村、镇。这些管事们都建立起了威信,不论那些大户是否看得上眼。但也不敢再有任何违背行为。清查、划分地结果出来之后,这结果便被逐步报往胡显成处。

 这各地情形不一。自然有多处来的土地、房屋,或是某地地土地完全不够划分的情形出现。当然,这种情况也不多,这要感谢那些逃亡地大户们,不知用什么法子多年积攒下来的土地。可大多都被收归公有了。可见那些逃亡山东的百姓之中,真难以想象有多少是大户人家。

 这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这五百个村镇中,倒连一个昔⽇的百户、千户等‮员官‬都没见到。想必都过海逃亡去了,另外,恐怕也有家资颇丰地。借此机会,远离辽东这个偏僻之地。大明朝平⽇里可绝不会允许辽东籍贯的‮员官‬、大户、百姓迁居內地,那些世袭的百户、千户、指挥们。本没有任何机会迁居,而如今朝廷已经下令。要妥善安置那些逃难的“百姓”

 这“百姓”二字,可是那些大户们的依仗。朝中大臣们谁也不会拿这件事做文章,反而是一项“仁政”倒不会想到其中有借这个机会的人存在。

 统计结果初步报到胡显成处。便开始做一些调剂,不过是此处到彼处,反正待遇都是一样地。与此同时,一部分镇江堡迁居的百姓,也做了调整,被迁往那些土地余的较多地村、镇落户。其中,便有一部分来自千山堡一带的女真人家。女真一族,由此时开始,便被融⼊辽东百姓之中。

 当然,那些迁⼊地村、镇,百姓们大概还是头一次如今近距离地见到所谓的“建奴”族人,这心理上地距离倒也不算很大。因为那些经过初步同化的女真人家,看起来与汉人几乎没有区别。当然,辫子是没有地,尽管去辫之后那发型有些怪异,却大致上还是汉人的模样,更别说那穿着,语言,以及⽇常耕作的行为。

 事实上那些村、镇的管事们庒没提起过这些人是女真人,这在千山堡就是已经习惯了的,反正不论族别,都是一样对待。当然,这总是会被人知道的。自然便会有一些百姓借机生事,或是辱骂,或是时不时地给予找一些⿇烦。管事们对此,都是一个态度,初次警告。再犯则毫不容情,经过初步询问之后,便一律罚没所有家产,迁往它处重新分配土地居住。

 这件事,为⽇后建立民间新的邻里关系起了头,并随着管事们这种十分严厉而果断的态度,不断完善着。说起来这倒是无心之举,胡显成等人也从未就这类新的关系商议过,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准则一类的可供参考。但这些管事都是些淳朴的百姓出⾝,这即便有了这种权利,却也从未出现过滥用的现象,反而都只是尽心做事,从不抱怨。而这类事的处置,也是基于一个简单的道理,欺负人者,便要受到惩罚。

 这当然受到大多数还属于平民的拥护,管事们的权威,便进一步得到提⾼。而不久,往⽇需要那些“德⾼望重”的族长,或是“长者”出面解决的纠纷,也都纷纷汇集到管事们的手里,请求明断。这类事情出得多了,胡显成便开始召集那些幕僚们,商议起是不是要弄个什么“民间通则”一类的乡规出来。

 这种強行占领村、镇的模式,当然是十分有效的。在整个辽东开始进⼊深秋之际,全部五百个村、镇,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清查、重新划分土地的事宜算是告一段落。尽管这其中不乏有过过于⾎腥的惩罚手段,真要按大明律来衡量,也显得过于重了。但世之中,这中手段却是最有效的,任何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违背、阻挠、⼲涉,都会立即受到严厉的处罚。形成的结果,便是所有的百姓都已知道,如今辽东执行的是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苏翎的军令条款,而不是什么大明律一类的东西。

 強行庒制,必然有顽抗不服之人。除了接管义仓的那次騒,还有一次最为严重的反抗,事由却是早已被人忘却,总之是有一个家族的二百多名掀起的暴,想必是该与次户人家隐瞒田亩数目有关。不过,这些人最严重的做法,是当众‮烧焚‬了新款地契,并将两个管事暴打了一顿,将那二十名士兵全部缴械,捆绑关押。

 这件事苏翎其实并不知晓,事情的处置,连胡显成也是事后得知的。这回解决⿇烦的,是赵毅成手下那最恨大族世家的陶安峰。消息的得知,哨探们自然是最先知道的。陶安峰对付这种事,可算是经验多多。陶安峰得报之后,连夜召集所属哨探,于次⽇清晨抵达暴的村子。

 这个村子一多半都是那一家大户的人口,连村的名字都是用的本姓。据说祖上也是辽东卫所军籍,但凭着祖上做过几回卫所‮员官‬,便积攒下这数千亩的土地,算是辽东侵占土地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人,自然不甘两个乡下人前来指手画脚的招呼,不过还克制着没有杀人见⾎。或许那烧新地契的举止,也是出于无心之举,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家的晚辈冒失而为。

 不过,这到了陶安峰眼里,却不管那么多,赵毅成使用陶安峰的这数百哨探,用的便是⾎腥手段。清晨之时,那家的长辈大概是正在商议如何收拾残局,二百多名青壮汉子也整夜未睡,为这一举止‮奋兴‬不已,这些人都聚集在家族祠堂外的空地上,燃着篝火,闹闹哄哄的。死亡便在此时降临,且毫无预兆。

 陶安峰一向喜亲自动手,千山堡研发的短弩,那三只涂満剧毒的弩箭,便最先由他向那几个或许是族长一类的人物。紧接着,数以百计的弩箭从四面八方袭来,中者立毙,随后,⾝着黑⾐蒙面的人影一齐涌上,刀飞舞,一阵剁。照老规矩,留下几个活口,略一审问,这群黑⾐人随即向黑暗中隐去,不多时,这一族曾经以彪悍善斗的大姓,从此灭绝。所有该姓男丁一律被当场杀死,不论老少,无一逃脫。

 不过,陶安峰做的较为妥善的,是将所有尸首都埋在村后的一个大坑之中。并将所有屋舍內的⾎迹也做了一番清理,令外人本看不出这里有过一场⾎腥‮杀屠‬。至于女人,与那些奴仆,陶安峰的那些属下也早就做了步骤,总之是全部被带走,无人知道去向。当然,陶安峰能得到这个差使,自然不会做出什么**的事来。不然,他第一个便会被斩首示众。

 村中的其余百姓,只听到喧闹声,还以为是那家大户又在耍威风,连看都不敢看一眼。这得以让陶安峰从容离去,不过,陶安峰倒是见了那两名管事以及那二十名士兵。只说,让他想法子去收拾那些屋舍田产,因为,他一走,那些便都是无主之物了。

 这件事在这个村子里一直没人提起,随着不断有百姓迁居于此,人口没出几月便又兴旺起来。

 这些手段之后,管事们才姗姗来迟地宣布,税粮征收的事宜。这令百姓们惊奇的是,十分简单,只有一条,即十取一。这当然要比大明朝的税收要重地多,但管事们早有准备,随即宣布,⽇后所有的徭役、力夫等等,一概废除。所需人手,一律采用募集的方式进行。至于酬劳,按时价核算。

 管事们并未立即便征收粮税,丝毫未见催促。反而张贴一道新的榜文,招募民夫修筑几座粮仓。这果真是拿出银子办事的。

 就在此时,管事们办事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人。只见此人完全是一副商人打扮,在管事们为其提供的房屋处,⾼⾼挂起了一个“银”字。同时,一队驮队运来不少粮食、布匹、农具等等,就摆在这个“银”下面,直到有人好奇的上前询问,那人才只说了一句:“第一年免息。”(,请登陆**,支持作者,支持正  M.PinGgXs.COm
上章 明月东升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