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普天之下 下章
第三十九章 中原路㈣
 赵诚率贺兰军从孟州渡河,南入偃师。

 贺兰军往汴梁城下,全军的军旗已经放下,打着蒙古人的旗帜和九脚白旌旗。此时洛仍掌握在金国的手中,主持洛防务的是文官强伸,他的手中仅有少量的兵马,却曾顽强抵抗了蒙古军的进攻。当奉命攻城的塔灿邬随速不台北返后,强伸就派人出城侦察,见贺兰军这个假冒的蒙古骑军人多势众,又似乎是可汗亲到,只得立即回城,一方面又派信使去汴梁报信。

 金国皇帝完颜守绪本以为围成的军队撤退得一干二净,又逃过了一劫,听说蒙古可汗亲至,顿感不妙。又适逢城内粮食几乎食尽,城中瘟疫横生,他就有离开汴梁的打算。此时,赵诚已经进占无人把守的郑州,派出秃马惕人游骑在汴梁城外游弋。这替完颜守绪增强了出城求生的决断之心。

 金主以为大势已去,乃集军士于大庆殿,谕以京城食尽,今拟亲出御敌;遂命右丞相∴密使兼左副元帅赛不,平章政事、权枢密院使兼右副元帅白撒等率军扈从,留参知政事兼枢密院副使完颜奴申等留守汴梁城,其中外城有崔立等四个元帅。

 完颜守绪是打着出城御敌的名号出城的,为了不让城中军民官吏丧失信心,他将自己的太后皇后妃子等都留在城内,以示将来还要回来的。已经初秋,完颜守绪这次与太后皇后妃主等告别,可以说是动了真感情,很有可能无法再回来,于是大恸而出。可怜的完颜守绪,出了城却不知道以天下之大竟不知何往。

 西边是去不了了,因为洛附近三百无人烟,更无全军就食之所。有人建议去归德府(商丘)。但是有人因为那里太远。所以完颜守绪就准备从河溯渡河,然后北攻卫州,这样要是回汴梁也放便一些。

 可是贺兰军何进部在那里来回游动。完颜守绪派白撒去攻。这白撒是金世祖诸孙。本怯懦无能,性格刚愎、贪婪,尤其独断专行,只是相貌倒是仪表堂堂。此前,汴梁被围时军民人人杀之而后快,吓得白撒在蒙古军退后,自动请辞,一天搬几次家。

 何进并没有阻挡白撒的进攻,赵诚从来就没有想现在从自己手中灭亡金国的意思。何进军反而是让开一条道。又恰逢接到赵诚会师的命令,就率军西进与赵诚会师。白撒自以为居功至伟,上表邀功。完颜守绪也连连嘉奖,倍受鼓舞,并下了北攻卫州的命令。

 此时史天泽已经回到真定府,听说金军攻卫州。那里也是他最南边的地盘,史家军在稍作抵抗之后就后退了。各豪强也都拥兵自固,对四面八方的任何矣诏都是严阵以待,又一边紧密观察着局势地发展与变化。

 只是沿黄河边上地百姓在这兵荒马的年代全都吓得躲到里,此时金军进攻的主力是一千忠孝军,主官是蒲察官奴。忠孝军一贯纪律严明,百姓看到忠孝军秋毫无犯。就都回到自己地家园。可是沿河地百姓没有想到。当白撒军经过时,就是到处剽掠。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所到之处哀鸿遍野。

 完颜守绪很快就知道自己为何如此顺利地拿下了卫州,他派军再一次回渡黄河折腾,左右相劝还是待在卫州为妙,既怕北方史天泽从背后攻击,又怕贺兰军临河半渡而击。但是他的出走,却让本已经风雨飘摇的王朝,加速了崩溃的步伐,完颜守绪疯狂地寻找着与这位陌生贺兰国王赵诚的一切有关的消息。

 “这个贺兰国王是个什么人物?”完颜守绪和他的卫州朝廷诸臣对赵诚几乎一无所知。若是乌古孙仲端也在列,那就是不至于此了。

 总之黄河南北上下,处于混乱割据的状态。

 直接缘由自然非赵诚和他的贺兰军无疑了。所以,耶律楚材说地对,赵诚起兵不是天下大安,而是天下大,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赵诚从这一年春天以来的行动,打破了中原南北一边倒的局势,让蒙古暂时退国草原,让金国朝廷暂得一隅容身之地。不论是赵诚,还是耶律楚材,都不知道天下从此是加快走向一统,还是走向诸侯混战的局面。而对赵诚地野心来说,诸侯混战对他是有利的,除非自己拥有号令天下的实力,可惜他暂时没有。

 宋国人也不会无动于衷的,耶律楚材曾如是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成了一个旧时代与另一个时代替时,所必然要有的一个混乱与血的过渡期。王侯将相对此视若无睹,或者学会漠视。

 汴梁西面元帅名叫崔立,为人狡猾。完颜守绪北渡黄河,起初战事顺利,便遣使来两宫,崔立心中胆怯蒙古兵盛,已有投降蒙古人的打算,便带兵入城,问参知政事完颜奴申,与枢密副使斜捻阿不:“京城危困已极,尔等束手坐视,做什么留守?”

 这两人还未回话,就被崔立麾兵杀死。随即,崔立又闯入宫中,向太后王氏问道:“陛下已经远出,城中不可一无主,太后何不立卫王之子完颜从恪呢?他地妹妹曾在北方为妃,立了他,蒙鞑兵至,就容易谈和了!”

 太后在他刀迫下,哪里敢说一个不字。崔立遂矫太后旨,遣从恪,尊为梁王监国。自称太师都元帅尚书令郑王,兄弟羽皆拜官。并托辞金主出外,索随驾官吏家属,征集妇女至宅中,有姿者迫令陪寝,每必十数人,昼夜,尚嫌未足。且民间嫁娶,闻有美女,即劫入内室,纵情戏狎,稍有不从。立即加刃。百姓恨如切骨。只有他的爪牙,说他功德巍巍,莫与比伦。

 这位掌握汴梁城所有大权地崔立整天花天酒地。昼夜宣。忽一。有斥候报告说发现“蒙古军”已过中牟县。心腹左右惶恐不安,急忙问有这位崔大帅对战守有何方略。

 崔立虽然心中也是胆颤,却强打颜,从容地说道:“本帅自有定计!”

 第二午后,赵诚率大军抵达汴梁城外十里。虽然离城仍远,但汴梁城巍然屹立之城墙,仍让赵诚过目难忘。

 “真想不到,我赵诚也有一朝一能兵临汴梁城下啊!”赵诚鞭指远方的城池,笑着对诸将道。

 “全赖国主英明指挥。我等才有如此荣幸。”诸将齐声道。

 赵诚回头看了看众位将军们,心知属下们这话虽然有些吹捧,但听起来却是极舒服。他脸上却严肃地说道:“诸位辛苦了,本王能亲临此处,不过是借天时、地利与人和罢了。若无诸位的拼力死战,以我贺兰之实力。岂敢夸兵?”

 耶律楚材道:“依臣拙见,国主兵出黑水,出兵之诡奇,天时之巨利,一战定乾坤,后人将为吾王膜拜。”

 “哈哈,耶律大人过奖了。”赵诚大笑。“中原虽好。汴梁虽富,可却非我等久居之地。我贺兰军纵横北方数千里。灭敌无数,却拿一群老弱残兵据守的城池却无办法,这说来令人难堪啊。”

 “国主,依当今天下之势,国主纵是占了中原,怕也无力据守,金主虽弱,却仍有可战之军,武仙军蠢蠢动,归德府、邓州、蔡州等地仍为金军占领。况且,若是金国仍存,则可为国主牵制大河以北各路汉军,如此国主就可集中精力巩固贺兰属地,强军立国,以待来与蒙古的决战。”耶律楚材道“俗语云,双拳难敌四手。国主眼下只应有一个敌人,为长远计,若是能对外联横结盟那就再好不过了。”

 “耶律大人所言极是,我军虽获连胜,但不过是占了蒙古人极大的便宜罢了,从此以后,我贺兰将是蒙古人地眼中钉中刺。”赵诚实话实说“故诸位将军不要自满,大业未成,诸位还需努力。”

 “遵令!”铁穆等人俱答道。远远地,一支骑军奔来,那时何进所部的人马。赵诚连忙带众将前去接。

 何进等人还未驰到近前,就从马上跳下,疾步跑来,跪拜在地:“末将何进率众将校参见吾

 何进满脸尘,面目被中原的烈晒得黝黑,唯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赵诚亲手将何进搀起,赞道:“你部潜伏中原,战果赫然,虽是孤军,但能以五千硬抗两万蒙古军,当得是铁军二字。”

 “国主有所令,末将不敢大意,赖将士用命,幸不辱王命。”何进道。

 “好,功曹计功。待回河西,再与诸将士厚赏。”赵诚嘉许道,又问“听说郭德海将军已投靠于我,不知他在哪里?”

 赵诚打量着何进身后众将校,见到郭氏父子立在人群之中,径直走到他们当中,一把拉住冰德海道:“郭将军愿意弃暗投明,这是我军在中原地最大地收获。”

 那郭德海早就远远地打量着在众将环卫当中的赵诚了,在他印象中那一身白衣长衫的赵诚与眼下这个戎马形象的赵诚是格格不入的。他只是从赵诚坚毅的表情中,和他手下忠诚的将士当中,看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

 “败军之将郭德海参加贺兰国王!”郭德海俯身拜见道。“败军?”赵诚装糊涂“我贺兰军什么时候败过?”

 “没有!”何进附和道“我军虽算不上身经百战,但还未败过。因为还没有战败的机会。”

 “对嘛!”赵诚笑着道“既然还未败过,郭将军这话从何说起呢?”

 “这…”郭德海有些不明白。

 “你既已成为贺兰军中地一员,那就是贺兰军的将军。既然如此,那你在本王军中就不曾败过。”赵诚道“你们郭氏能投靠本王,本王十分高兴,等回到河西,本王会让你做个真正的将军,忠臣不分先后,凡是我身边诸人有的,你郭德海也会有的。谁若因为你以前是蒙古人的将军而小看你,那就是小看我赵诚!”

 “我等不敢!”何进连忙接口道。他见赵诚想在郭德海面前表现出宽宏大量地姿态,就顺着赵诚的意思,帮衬着。

 “末将老迈,想削兵为民,不如以犬子郭侃送至国主帐下效命。”郭德海低头道,他用余光扫视了一下赵诚的反应。

 “郭侃我所也,你郭德德海亦我所也。”赵诚轻笑道“本王若是令你马放南山,岂不是让人笑本王昏庸吗?我可不会做那种蠢事。”

 赵诚又一次使用自己惯用的小手段,将自己的佩刀解下,亲自为郭德海佩上。郭侃不握了握自己侧的长刀,那也是赵诚所送的,他怀疑赵诚佩刀地唯一用处,不是用来杀敌,而是用来随时随地充作见面礼地。

 “那末将愿意在国主麾下听候调遣!”郭德海见赵诚十分诚恳,心中的敬服之心加了几分。

 冰侃倒是极快,更无他父亲地心理负担,自去寻西壁辉等年轻小将去了。赵诚命人就地扎营、休息。

 冰德海看赵诚身边立着一位大胡子儒生模样的人,正含笑看着他,认出那是耶律楚材。

 “耶律大人,别来无恙?”郭德海寒暄道。

 这两人在这个情形下见面,都有些不自在。

 “郭将军不必耿耿于怀,国主求贤若渴,令尊大人又是国主的忘年之,你若是真心实意效忠于国主,将来你郭氏一门重振唐之郭令公之门楣,也是指可待。”耶律楚材劝道。

 “但愿如此!”郭德海颓丧道。

 “吾王威武、吾王威武!”耳边传来贺兰军高呼声。

 那两万多个喉咙里喊出的声音,汇成了一个齐整响亮的声音,在天地间回。那声音的每一个主人都是膛,在自己君王的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誓死效忠之心。

 这吼声也在郭德海的脑海中回,令他久久难忘。注:引自蔡东藩之《元史演义》。  m.PInGGxS.COm
上章 普天之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