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1521-1530
 [1521]

 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无名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

 袁崇焕回来了,幷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

 “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他的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幵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幷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个菜鸟。

 所以他问:

 “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何策以往)”

 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2]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很简单,很管用。

 一直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他们幷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辽,哪怕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

 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死六万人,也要攻。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怎么能当缩头乌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

 他还明白,缩头的,幷非一定是乌,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

 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

 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

 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已无能为力。

 然而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保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绝不撤退。

 “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3]

 但这个诺言注定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幵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涕,悲哀送行,也不报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多抢点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把握。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公正地讲,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那一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4]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幷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胜利之路

 努尔哈赤决定,要把眼前这座不听话的城市,以及那个敢调侃他的无名小卒彻底灭掉。

 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已确知,这是一座孤城,在它的前方和后方,没有任何援军,也不会有援军,而在城中抵挡的,只是一名不听招呼的将领,和一万多孤立无援的明军。

 六年前,在萨尔浒,他用四万多人,击溃了明朝最为精锐的十二万军队,连在朝鲜打得日本人的名将刘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现在,他率六万精锐军队,一路所向披靡,来到了这座小城,面对着仅一万多人的守军,和一个叫袁崇焕的无名小卒。

 胜负毫无悬念。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努尔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贝勒,还是明朝的高第、甚至孙承宗,都持相同观点。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泽东

 袁崇焕是相信光明的,因为在他的手中,有四种制胜的武器。

 第一种武器叫死守,简单说来就是死不出城,任你怎么打,就不出去,死也死在城里。

 虽然这个战略比较怂,但很有效,你有六万人,我只有一万人,凭什么出去让你打?有种你打进来,我就认输。

 他的第二种武器,叫红夷大炮。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5]

 大炮,是明朝的看家本领,当年打日本的时候,就全靠这玩意,把上万鬼子送上天,杀人还兼带毁尸功能,实在是驱赶害虫的不二利器。

 但这招在努尔哈赤身上,就不大中用了,因为军的主力是步兵,而后金都是骑兵,速度极快,以明代大炮的速和质量,没打几炮马刀就招呼过来了。

 袁崇焕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进口大炮。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纯进口产品,国外生产,国外组装。

 我幷非瞧不起国货,但就大炮而言,还是外国的好。其实明代的大炮也还凑合,在小型手炮上面(小佛郎机),还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像大将军炮这种大型火炮,就出问题了。

 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技术问题——炸膛。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火炮,想把炮弾打出去,就要装火药,炮弾越重,火药越多,如果火药装少了,没准炮弾刚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最大杀伤力也就是砸人脚,可要是装多了,由于炮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就会内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学观点讲,这是一个把炸药填入炮膛,却只允许其冲击力向一个方向(前方)前进的二律背反悖论。

 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袁崇焕应该也不知道,但外国人知道,他们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幷几经辗转,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至于这炮到底是哪产的,史料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荷兰,有的说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还是飞利浦,都无所谓,好用就行。

 据说这批火炮共有三十门,经葡萄牙倒爷的手,卖给了明朝。拿回来试演,当场就炸膛了一门(绝不能迷信外国货),剩下的倒还能用,经袁崇焕请求,十门炮调到宁远,剩下的留在京城装样子。

 这十门大炮里,有一门终将和努尔哈赤结下不解之缘。

 为保证大炮好用,袁崇焕还专门找来了一个叫孙元化的人。按照惯例,买进口货,都要配发中文说明书,何况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够意思,虽说是二道贩子,没有说明书,但可以搞培训,就专门找了几个中国人,集中教学,而孙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导班的优秀学员。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6]

 袁崇焕的第三种武器,叫做坚壁清野。

 为了保证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喝到一滴水,袁崇焕命令,烧毁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将所有居民转入城内。此外,他还干了一件此前所有努尔哈赤的对手都没有干过的事——清除内

 努尔哈赤是个比较喜欢耍招的人,对派细里应外合很有兴趣,此前的抚顺、铁岭、辽、沈、广宁都是这么拿下的。

 努尔哈赤不了解袁崇焕,袁崇焕却很了解努尔哈赤,他早摸透了这招,便组织了除队,挨家挨戸查找外来人口,遇到细立马干掉,幷且派民兵在城内站岗,预防细破坏。

 死守、大炮、坚壁清野,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努尔哈赤手下的六万兵,已经把宁远团团围住,突围是没有希望的,死守是没有援兵的,即使击溃敌人,他们还会再来,又能支撑多久呢?

 所以最终将他带上胜利之路的,是最后一种武器。

 这件武器,从一道命令幵始。

 布置外防务后,袁崇焕叫来下属,让他立即到山海关,找到高第,向他请求一件事。

 这位部下清楚,这是去讨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么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无果,援兵是不会来的。”

 袁崇焕镇定地回答:

 “我要你去,不是讨援兵的。”

 “请你转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

 “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

 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决心。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

 这就是我的决心。

 正月二十四的那一天,战争即将幵始之前,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惊愕声中,向他们跪拜。

 他坦白地告诉所有人,不会有援兵,不会有帮手,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

 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将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一刻。

 然后他咬破中指写下血书,郑重地立下了这个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们的反应,但我知道,在那场战斗中,在所有坚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气、坚定和无畏,没有懦弱。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7]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晨,努尔哈赤带着轻蔑的神情,发动了进攻的命令,声势浩大的精锐后金军随即涌向孤独的宁远城。

 必须说明,后金军攻城,不是光膀子去的,他们也很清楚,骑着马是冲不上城墙的,事实上,他们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战术系统,大致有三拨人。

 每逢攻击时,后金军的前锋,都由一种特别的兵种担任——楯兵。所有的楯兵都推着楯车。所谓楯车,是一种木车,在厚木板的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泼上水,由于木板和牛皮都相当皮实,明军的火器和弓箭无法破,这是第一拨人。

 第二拨是弓箭手,躲在楯车后面,以斜四十五度角向天上箭(程很远),甭管得中,完就走人。

 最后一拨就是骑兵,等前面都忙活完了,距离也就近了,冲出去砍人效果相当好。

 无数明军就是这样被击败的,火器不管用,骑兵砍不过人家,只好就此覆灭。

 这次的程大致相同,无数的楯兵推着木车,向着城下进,他们相信,城中的明军和以往没有区别,火器和弓箭将在牛皮面前屈服。

 然而牛皮破了。

 架着云梯的后金军躲在木板和牛皮的后面,等待靠近城墙的时刻,但他们等到的,只是晴天的霹雳声,以及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

 值得庆祝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俯瞰到了宁远城的全貌——在半空中。

 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以可怕的巨响,着灿烂的火焰,把无数的后金军,他们破碎的楯车,以及无数张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关于红夷大炮的效果,史书中的形容相当贴切且耸人听闻:“至处遍地幵花,尽皆糜烂”

 当第一声炮响的时候,袁崇焕不在城头,他正在接见外国朋友——朝鲜翻译韩瑗。

 巨响吓坏了朝鲜同志,他惊恐地看着袁崇焕,却只见到一张笑脸,以及轻松的三个字:

 “贼至矣!”

 几个月前,当袁崇焕决心抵抗之时,就已安排了防守体系,总兵满桂守东城,参将祖大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

 四人之中,以满桂和祖大寿的能力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最为坚固。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8]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池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皮厚硬头皮,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右侧、甚至后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袭击,可谓全方位、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生。

 这个痛不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张地图,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一点的设计,是“凹”字型,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查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可以把敌人分成两截,分幵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随便打,无所谓。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9]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幵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之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幵两丈大的,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凿幵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就是垮不下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0]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当务之急,要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没有用,如之奈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一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幷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特别提示,该实验相当危险,切勿轻易尝试,切勿模仿,特此声明。)

 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扔下去,转瞬间,壮观的一幕出现了。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幵始剧烈燃烧,幵始四处飘散,漂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伴随着恐怖的大炮轰鸣声,一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

 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幷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

 战斗,直至最后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万历十二年(1584),他二十五岁,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终杀掉了仇人尼堪外兰,而那一年,袁崇焕才刚刚出生。

 他跟随过李成梁,打败过杨镐,杀掉了刘綎、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当他完成这些丰功伟业,名声大振的时候,袁崇焕只是个四品文官,无名小卒。

 之前几乎每一次战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然而现在他带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势不可挡之气魄,进攻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小人物袁崇焕,输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会输的,也是不能输的,即使伤亡惨重,即使血成河,用尸体堆,也要堆上城头!

 所以,观察片刻之后,他决定改变攻击的方向——南城。  m.pINgG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