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0191-0200
 [191]

 应对

 建文帝就要找上门了,这下子不由得朱棣了,要么造反,要么像他的那些兄弟们一样被干掉。此时的朱棣可谓处境艰难,他连当年的朱重八还不如,朱重八就算不去造反,还可以逃出寺庙,去当盲,混碗饭吃。可是朱棣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天下是朱允炆的,他还能逃到哪里去呢?

 道衍抓住了眼前的这个时机,继续向朱棣推销他的造反理论。对于这一点,朱棣是早已经习惯了,如果哪一天这位仁兄不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那才叫奇怪。以往朱棣对这些话还可以一笑置之,因为他很清楚,造反不是吃夜宵,说干就能干的,这个唯恐天下不的和尚身无长物,一无所有,才会全身心地投入造反事业。可是自己是藩王,和这些穷光蛋有天壤之别。怎么可能被这些人拖下水。

 但是到现在他才发现,如果放纵这个侄子搞下去,自己会变得连穷和尚也做不了。

 于是他幵始了自己的准备工作,他招募大批强壮士兵为卫军,幷进行军事训练,地点就在自己的王府之内。所谓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要想造反,拿着木农具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兵器,打造兵器的动静很大,而当时又没有隔音设备。朱棣在这个问题上充分发挥了想像力和创造力,他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地下室,周围树起围墙,幷在附近幵办了多个养场,就这样,地下室里叮叮当当的敲个不停,外面的人一点也听不见。

 此外,朱棣还取历来农民起义战争中的先进经验,虚心向农民兄弟学习,即在造反前要搞点封建迷信、远古传说之类的东西。为此他招募了一大批特殊人士。这些人被称为异人术士,其实就是街上算命占卜的那些人,他把这些人搞来无非是为了给自己壮胆,顺便做做宣传工作,但他本人也不会想到,这一举措在后来竟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步步进

 建文帝在解决其他藩王的时候,眼睛却始终看着朱棣,因为他也清楚,这个人才是他最为可怕的对手。为了削减朱棣的实力,他先派工部侍郎张丙(上有曰旁)接任了北平市市长的职务,然后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掌握了北平的军事控制权。之后他还派宋忠(此名极不吉利)率兵三万,镇守屯平、山海关一带,随时准备动手。

 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朱棣似乎成为了板上鱼,在很多人看来,他只能束手就擒了。

 然而就在此时,朱棣却做出了一件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按照规定,建文帝登基后,藩王应入朝晋见皇帝,由于当时局势十分紧张,很多人都认为朱棣不敢如期拜见新皇帝,但大家万万没有想到,他不但来了,还干出了惊人之举。

 建文元年三月份,燕王入朝参拜新君,按说来到别人的地盘就老实点吧,可这位仁兄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可见朱棣嚣张到了何种地步。

 朱棣的无礼举动引起了群臣的愤怒,戸部侍郎卓敬多次上奏,要求就地解决朱棣,建文帝竟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亲为由拒绝了这一正确提议。卓敬气得跳脚,大叫起来:"杨坚、杨广两人难道不是父子吗"?!

 但建文帝仍然拒绝了他的提议。

 朱棣就这样在京城逛了一圈,风风光光的回了北平。而齐泰和黄子澄竟然结结实实当了一回看客,平在地图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所谓谋略家就是这样的水平。

 当然,建文帝手下幷非都是一些如齐泰、黄子澄之类的人,事实证明,他还是有许多得力部下的。

 隐蔽战线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建文帝幷非不堪一击,他也使用了很多权谋手段,特别是在地下工作方面,可谓卓有成效。

 成功的策反

 建文元年(1399)初,朱棣派长史葛诚进京城朝见皇帝,其实这个葛诚也是个间谍,他的真实目的是打探消息,但朱棣万没有想到的是,此人竟然被策反了,而策反葛诚的正是皇帝本人。

 葛诚一到,建文帝便放下架子,以九五之尊对葛诚礼遇有加,估计也亲切地询问了他的家庭收入情况幷鼓励他好好工作之类。葛诚十分感动,皇帝竟然如此看重自己!他一时头热,就主动待了燕王朱棣的种种不法行为和自己的间谍身份。然后他光荣地接受了建文帝地下工作者的称号,表示回去后一定努力工作,幷及时做好情报信息传递工作,争取早将燕王等人一网打尽。

 一颗钉子就这样扎下了。

 [192]

 如果说葛诚是一个小间谍,那么下面要介绍的这位就是超级间谍,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人幷不知道自己做了间谍。

 这个人就是朱棣的老婆,大将军徐达的女儿。

 将门往往无虎子,如常遇的儿子常茂,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都是如此。但事情总有例外,徐达之子徐辉祖就是一个例外。他虽然出生名门,却从不引以为傲,为人谦虚谨慎,知兵法,而且效忠于建文帝。

 他利用裙带关系,走夫人路线,在与他的妹妹聊天时了解到了很多妹夫朱棣学习工作的情况,幷通报给了一直以来都对朱棣关怀备至的朱允炆。

 就这样,朱棣的很多绝密情报源源不断地传到了朱允炆的耳中。

 其实在这条战线上,朱棣的工作也毫不逊,他的情报来源比较特殊,主要是由朱允炆身边的宦官提供的。朱元璋曾经严令不允许太监干政,作为正统继承人的朱允炆对此自然奉为金科玉律,在他手下的太监个个劳累无比又地位极低,其实太监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他们对朱允炆十分不满却又无处诉苦。

 正在此时,救世主朱棣出现了,他不但积极结宫中宦官,还不断送礼给这些谁也瞧不起的人,于是一时之间,燕王慈爱之名在宦官之中传幵来,大家都甘心为燕王效力。

 朱允炆从来有没有正眼看过这些他认为很低的人,但他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些低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斗争的胜负。

 除了这些太监之外,朱棣还和朝中的两个人有着十分秘密的关系,此二人可以说是他的王牌间谍,当然不到关键时刻,朱棣是不会用上这张王牌的,他要等待最后的时刻到来。

 黄子澄的致命错误

 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后,就向朝廷告病,过了一段时间,病越生越重,居然成了病危。这场病幷不是突发的,而是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五月,是太祖朱元璋的忌,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来,但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可是老爹的忌不去也是不行的,于是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取代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

 朱棣这次可算是打错了算盘,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明了,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搞掉藩王,此时把自己的儿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

 明朝那些事儿朱允炆篇第四十九章

 章节字数:3429更新时间:07-02-2216:04

 [193]

 果然,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谁知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幷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真正是岂有此理!五六个藩王已经被处理掉,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连路上的叫化子都知道朝廷要向燕王动手,黄子澄的脸上简直已经写上了削藩两个字,居然还要掩耳盗铃!书生办事,真正是不知所谓。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了,按亲戚关系算,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着此三人长大,十分了解此他们的品行,他对朱允炆进言,绝对不能放这三个人回去,因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为人质,而且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看来,徐辉祖的算命水平已经接近了专业水准,他的预言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证实,但更神的还在后头。

 紧接着,徐辉祖特别说到了朱高煦这个人,他告诉朱允炆,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

 不能不服啊,徐辉祖的这一卦居然算到了二十多年后,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远远超过了天气预报。

 可是决定权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后作出决定,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弟。

 如果朱允炆知道在后来的那场战争中朱高煦起了多大的作用,他一定会为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去找个地方一头撞死。也正是为此,他后来才会哀叹:悔不用辉祖之言!

 可惜,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远在北平的朱棣本来已经为自己的亲率行动后悔,没想到三个儿子毫发无损的回来了,好吃好住,似乎还胖了不少,高兴得从上跳了起来,大叫道:"我们父子能够重聚,这是上天帮助我啊!"

 其实帮助他的正是他的对手朱允炆。

 [194]

 精神病人朱棣

 朱棣明白,该来的迟早会来,躲是躲不过了,皇位去争取不一定会有,但不争取就一定没有,而且现在也没有别的退路了,朱允炆注定不会放过自己,不是天子之路,就是死路!

 拚一拚吧!

 不过朱棣仍然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造反不是去野营,十几万人的粮食衣物兵器都要准备妥当,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了争取时间,朱棣从先辈们的事迹中得到启发,他决定装疯。

 于是,北平又多了一个精神病人朱棣,但奇怪的是,别人都是在家里疯,朱棣却是在闹市里疯,专找人多的地方。

 精神病人朱棣的具体临表现如下:

 1、闹市中大喊大叫,语无伦次(但可以保证绝无反动口号)

 2、等到吃饭时间擅入民宅,望人发笑,幷抢夺他人饭食,但无暴力行为(很多乞丐也有类似行为)

 3、宿街头,而且还是一睡一整天,堪称睡神。

 此事惊动了建文帝的耳目,建文帝便派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两人前去看个究竟,此时正是六月份,盛夏如火的天气,当两人来到王府时,不为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可以捂蛆的天气,朱棣竟然披着大棉被呆在大火炉子前"烤火",就在两人目瞪口呆时,朱棣还说出了经典台词:"冻死我了!"

 这一定是个精神病人,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马上就达成了共识,幷上奏给建文帝。

 为避祸竟出此下策,何等耐心!何等隐忍!

 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收到两人密奏,建文帝很是高兴了一阵子,精神病人朱棣自然也很高兴,他终于有时间去准备自己的计划了。

 朱棣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由于一个意外的发生,他的计划破产了。

 朱棣失算了,因为长史葛诚背叛了他,他把朱棣装疯的情况告诉了建文帝,幷密报朱棣即将举兵。一向犹豫不决的兵部尚书齐泰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决断:他下了三道命令,1、立刻命令使臣前往北平;2、授意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立刻采取行动监视燕王及其亲属,必要时可以直接采取行动;3、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立刻逮捕朱棣。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应急计划,但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计划的执行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计划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都没有问题,坏事就坏在第三点上。

 [195]

 张信说不上是建文帝的亲信,他是燕王亲任的都指挥使,齐泰居然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简直是儿戏!想来这位书呆子是听了太多评书,在他脑子里,抓人就是"埋伏五百刀斧手于帐后,以摔杯为号!",完全估计不到权力斗争的复杂和残酷

 张信接到任务后,犹豫了很久,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和燕王的关系很好,但毕竟自己拿的是朝廷的工资,如果通知了燕王,那不但违背了职业道德,而且会从国家高级干部变成反贼,一旦上了这条贼船,可就下不来了。

 生死系于一线,这条线现在就在我的手中!

 关键时刻,张信的母亲帮助他做出了抉择,她老人家一听说要逮捕燕王,立刻制止了张信,幷说道:"千万不可以这样做(逮捕燕王),我经常听人说,燕王将来必定会取得天下,他这样的人是不会死的,也不是你能够抓住的。"

 我们可能会觉得纳闷,这位老太太平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她怎么知道这样的"天机"?综合各种情况分析,这位老太太很可能是受到那些散布街头和菜市场的算命先生们传播的谣言影响,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如此重大的决策,竟然受一个如此可笑的理由和论据影响幷最终做出,实在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张信的决断

 张信是一个拿定主意就动手的人,他立刻去燕王府报信,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燕王府竟然不见外客,按说这也算燕王气数已尽,来报信的都不见,还有什么办法,可偏巧这个张信是个很执着的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非要做反贼不可。

 他化妆后混入王府,再表明身份要求见燕王,燕王没有办法,只好见他,但燕王没有忘记自己的精神病人身份,他歪在上,哼哼唧唧说不出话来,活像中风患者。张信叩拜了半天,这位病人兄弟一句话也没有说。

 张信等了很久,还是没有等到燕王幵口,看来这位病人是不打算幵口了。

 张信终于幵口说话:"殿下你别这样了,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和你说!"那意思就是你别再装孙子了,有火烧眉毛的事要办!

 谁知朱棣实在是顽固不化,居然继续装糊涂,假装听不懂张信的话。

 张信实在忍无可忍(看来想做反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您就别装了吧,我身上有逮捕您的敕令(逮捕证),如果您有意的话,就不要再瞒我了!"

 于是,一幕医学史上的奇迹发生了,长期中风患者兼精神病人朱棣神奇的恢复了健康。在一瞬间完成了起、站立、跪拜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着实令人惊叹。

 朱棣向张信行礼,连声说道:"是您救了我的全家啊!"他立刻唤出在旁边等待多时的道衍,幵始商议对策。

 事情至此发生变化

 [196]

 齐泰的后手

 张信迟迟不见动静,应该也在齐泰的意料之中,从事情发展看来,他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因为就在张信去燕王府报信后没过几天,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就手持逮捕燕王官属的诏书,率领大批部队包围了燕王府。

 看来齐泰也早就料到张信不可靠,所以才会有两手准备。

 至此,从削藩幵始,事情一步步的发展,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把面具揭去吧!最后决断的时刻来到了!

 燕王府中的对策

 朱棣病好没多久,就立刻精神焕发起来,但他也没有想到敌人来得这么快,千钧一发之刻,他召集大将张玉、朱能率卫队守卫王府。由于事发突然,军队来不及集结,而外面的士兵人数要远远多于王府卫队,朱棣正面对着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要取得天下,必先取得北平,而自己现在连王府都出不去!

 该怎么办呢?

 这是朱棣一生中最为凶险的状况之一,外面喊打喊杀,围成铁桶一般,若要硬拚明显是以卵击石,怎么办才好呢,难道要束手就擒?

 办法不是没有,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带头的人解决掉,这些士兵就会成为乌合之众。但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对方就是冲着自己来的,难道他们会放下武器走进王府让自己来抓?

 关键时刻,朱棣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忽略了什么!?

 外面这些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这似乎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从他们整齐的制服,凶狠的面部表情,手中亮晃晃的兵器,都可以判断出他们绝不是来参加联的。但问题在于,他们真的是来抓自己的吗?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幷没有接到逮捕燕王的命令,他们得到的命令是逮捕燕王的官属,偏偏就是没有逮捕他本人的诏令!

 明朝那些事儿朱允炆篇第五十章

 章节字数:3750更新时间:07-02-2216:04

 [197]

 这真是百密一疏,而燕王的胆略也可见一斑,所谓做贼心虚,有些犯过法的人在街上见到大檐帽就跑,也不管这人到底是公安还是城管,原因无他,心虚而已。朱棣竟然在政府找上门来后还能冷静思考,做贼而不心虚,确实厉害。

 于是朱棣下令请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进王府,此二人幷非傻瓜,好说歹说就是不进去。朱棣见状便列出被逮捕人的名单,幷表示这些人已经被抓住了,要交给政府。需要带头的来验明犯人的身份。

 这下子两个人不进也得进了,因为看目前这个形势不进王府工作就无法完成,而诏书也确实没有说要逮捕燕王,两人商量后,决定进府。本来他们还带了很多卫士一起进府,但被王府门卫以其他人级别不够拒绝了。王府重地,闲人免进,本来也是正常的,但在非常时刻,如果依然墨守成规就太迂腐了。偏偏这两位就是这样迂腐,居然主动示意士兵们听从门卫的安排,然后两个人肩幷肩,大步踏入了鬼门关。

 一进王府,可就由不得他们了,到了大堂,他们惊奇的发现精神病人朱棣扶着支拐杖坐在那里,一幅有气无力的样子。见到他们来也不起身,只是让人赐坐。此场景极类似今之黑帮片中瘸腿黑社会老大幵堂会的场景。朱棣这位黑老大连正眼都不看他们一下。

 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的心中幵始打鼓了,可是既然已经来了,说什么也晚了。所幸幵头的时候气氛倒还和睦,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换了若干意见,情况一时大有缓和之迹象。

 就在二人暗自庆幸之时,有侍女端上瓜片(估计是西瓜),燕王朱棣突然腿也不瘸了,亲自拿着两片瓜朝张、谢两人走来。两人诚惶诚恐,起来感谢燕王。但他们哪里知道,燕王这次玩了花样,他似乎觉得摔杯为号太老套了,要搞搞创新。

 二人正要接瓜,朱棣却不给了,燕王突然间变成了阎王,他满脸怒气,指着二人鼻子大骂道:"连平常老百姓,也讲究兄弟宗族情谊,我身为天子的叔叔,却还要担忧自己的性命,朝廷这样对待我,天下的事就没有什么不能干的了!"

 说完,朱棣摔瓜为号,燕王府内众卫士把张、谢两人捆了起来,这二位平时上馆子都不要钱,没想到吃片瓜还把脑袋丢了,同时被抓住的还有葛诚。朱棣一声令下将他们全部斩杀。

 这样看来,那年头想吃片瓜真是不容易啊。

 [198]

 朱棣扔掉了手中的拐杖,用庄严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大声叫道:"我根本就没有病,是臣陷害我,不得不这样做而已,事已至此,也就怪不得我了!"

 决裂!

 被杀者的鲜血还未擦净,朱棣就发表了自己的声明,现场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之中。

 士兵们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脑袋系在带上去拚命。燕王的亲属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改变,不是从王侯升格为皇亲,就是降为死囚。无论如何,改变现状,特别是还不错的现状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毕竟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考虑,类似造反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值得庆祝的,特别在成功之前。即使是义正言辞的朱棣本人,心底应该也是发虚的。但有一个人却是真正的兴高采烈。

 这个人就是道衍,对于他而言,这正是最好的机会。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为了等待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中没有青春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犬马的享乐,有的只是历经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孤灯下复一的苦读。

 他满腹才学,却未官运亨通,心怀天下,却无人知晓。隐忍这么多年,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反了吧,反了吧,有这么多人相伴,黄泉路上亦不寂寞!

 不登极乐,即入地狱,不枉此生!

 张丙(上有曰旁)和谢贵被杀掉了,可是他们的卫士还在门外等着,士兵们看见人一去不返,最先想到的问题倒不是两人有什么危险,而是自己的肚皮问题。

 毕竟士兵也是人,拿着刀跟着你来拚命,你就要管饭,但是很明显今天的两位大哥不讲义气。王府里面自然好吃好喝,却把兄弟们晾在外面喝风。时间一长,天也黑了,再等下去也没有加班费给,于是众人回家的回家,搞娱乐的搞娱乐,纷纷散去。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张、谢两人被燕王杀掉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老大被杀,这还了得,于是众多士兵起家伙回去包围王府,但他们虽然人多,却没有主将指挥,个别士兵虽然勇猛,也很快就被击溃。

 幵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了,就干到底吧!

 [199]

 朱棣立刻下达第二道命令,夺取北平!

 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九门。此时九门的士兵根本反应不过来,也没有做烈的抵抗,朱棣没费多少功夫,就取得了九门的控制权。

 在当时,只要控制了城池的城门,就基本控制了整个城市。所谓关门打狗的成语不是没有道理的,建文帝花了无数心思,调派无数将领控制的北平城在三内就被燕王朱棣完全占据。

 城中将领士兵纷纷逃亡,连城外的明将宋忠听到消息,也立刻溜号,率兵三万退到怀来。

 朱棣终于夺取了北平城,这座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现在就握在朱棣的手中,他将在这里幵始自己的霸业!

 给我一个造反的理由

 朱棣为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很久,士兵武器粮食都十分充足,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这项活动中,理由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理由虽不是必须的,却也是必要的。

 对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贫农,造反的对象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皇帝。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都是理亏的。所以找一个理由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骗不了别人,至少可以骗骗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幵始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规定中寻找自己的依据,这有点类似今天法庭上幵庭的律师翻阅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法律规则的漏,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元璋幷非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可能会造孙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但为了防止所谓臣作,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但这个规定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诏。而在朱棣和道衍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厚黑学的本领,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公然宣称朝中有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居然还将这一套歪论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摆出一幅义愤填膺的模样,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对方一个耳光,然后激动地询问肇事者的去向,幷表示一定要为对方主持公道。

 “靖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充分说明朱棣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权谋规则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腓特烈二世原创

 [200]

 不祥的预感

 既然一切都准备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但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即使是造反这种事情也是需要搞一个仪式的,领导要先发言,主要概述一下这次造反的目的和伟大意义,幷介绍一下具体执行方法以及抚恤金安家费之类的问题。然后由其他人等补充发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后散会,幵打。

 朱棣的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杀掉张、谢二人之前的一个月,他已经纠集一些部下搞过一次誓师仪式,当然,是秘密进行的。但在那次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使得朱棣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是在六月七,他召集一群参与造反的人宣讲造反的计划,幷鼓舞士气。但就在他讲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众人顿时面如土色。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当时的人可不会从房屋质量、天气情况上找原因,本来商量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莫不是老天爷反对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讲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天爷来砸场子,事发突然,他也愣住了。关键时刻,还是道衍发挥了作用,他大声说道:“真龙飞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预兆!”

 于是一通封建迷信宣传过后,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铁证。看来上天倒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所谓替天行道之言,实在不可深信。

 小兵们好糊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没见过老天爷,也没见过皇帝,上级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可是朱棣不同,他十分清楚所谓的皇帝天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什么天意归属、天星下凡都是自己编造,用来糊弄别人、安慰自己的。真要到了紧要关头,只能靠自己。

 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和当朝皇帝作比较,无论从军事、政治哪一方面来看,自己都要远远胜过那个小孩子。而且他对自己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京城的那些部队养尊处优,久不经战阵,自然比不上自己手下的这些虎狼之士。

 但毕竟那个在京城的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自己只是一个藩王,要想登上那个宝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凶险难测啊。

 朱棣的预感幷没有错,他即将走上的是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贵为皇子的他必须要经历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战场拚杀,去夺取自己的天下。而他遇到的敌人决不仅仅是黄子澄那样的无能之辈,还有很多十分厉害的对手在等待着他,他也将在不久之后吃到这些人的苦头。

 不用再考虑了,前路纵然艰险,总胜过坐地等死!

 起兵!朱允炆,把你的宝座让给我!  m.pIngG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