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晓玲文集 下章
新探红楼(40):《红楼梦》前80
 斩《红楼梦》,认为“后40回”是高鹗所续的理由之一是:“后40回”中,不少与“前80回”有出入,出现不太一致;从而证明非曹雪芹所作,而是高鹗仿造的。仔细推究起来,这不是理由,因为在“前80回”甚至在“后40回”中,同样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而且有些还是很不一致。

 一、“前80回”中的纰漏

 在前80回,有关贾宝玉的描写出现不少矛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在此不再赘述;它们产生的原因请看拙文[1、2]。下面列举三个不太被人注意到的瑕疵。

 (一)贾元和贾宝玉的关系

 《红楼梦》[3]第2回P19上写道:“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即贾元比贾宝玉大一岁。

 第23回P。239,贾宝玉在贾元省亲后,住进大观园。他做的四季诗外传“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录出来各处称颂。”——说明贾宝玉这时的年龄只有十二三岁,因此贾元的年龄为十三四岁。

 但是,在第16回。157上却写道:“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试问:十三四的女孩能“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吗?

 再者,第17、18回P184,写道:“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问题就更大了:(1)贾宝玉三四岁时,贾元才四五岁。五岁的孩子就能口传弟弟宝玉几本书吗?我国历史上还没有这种神童的记载哩!(2)更新奇的是:“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相差一岁,怎能扯得上“如母子”呢?这一下,将贾元同贾宝玉之间的年龄差额至少扩大了十岁以上。

 如此巨大的差异,比“后40回”与“前80回”的差异不大的多吗?是不是要得出《红楼梦》的“前80回”也是高鹗续作或者别人撰写的呢?这样一来,曹雪芹还写了什么?

 引起上述巨大差异的出现,其原因与大小贾宝玉的产生相同,详情请看拙文[1、2]。主要是曹雪芹在其父曹頫写作的小说《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编和增扩,而创作出《红楼梦》;而《风月宝鉴》是曹頫在兄长曹顒写成的“一生回忆录”上改写而成(详情请看拙文[6])。上面第一段说,贾元比贾宝玉大一岁等内容是“一生回忆录”上叙述的,即曹顒所写。贾元进宫、晋封贤德妃、扩建大观园、贾妃省亲等等是曹頫在《风月宝鉴》中增加的内容,以致造成相互间不一致。由于曹雪芹不太想较多地改动父亲和伯父的手稿,所以往往出现许多明显的裂痕和矛盾。

 (二)薛蟠的年龄

 第22回P223,写道:“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薛宝钗的哥哥薛蟠比她大两岁,这时,他应为17岁。

 从林黛玉进贾府到贾妃省亲之间的时间按照文章[4]是4年,文章[5]认为是5年;现在取4年,用它来反推“薛蟠打死冯公子时的年龄”

 贾雨村把林黛玉送到贾府后,通过贾政的帮忙,补授应天府。他上任的第一个案子是薛蟠因争买十二三岁的甄英莲而将冯公子打死。第4回P。43写道:“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呆霸王’…薛家比冯家有钱,想其为人,自然是姬妾众多,佚无度。”

 试问:这时,薛蟠的年龄有多大呢?17-4=13岁。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他打人、把人打伤是可能的,能把冯公子打死吗?他这种年龄,能像爱情小说上所说,对甄英莲产生了伟大的爱情,没有她的真爱就活不成,从而非将甄英莲抢到手吗?13岁的男孩为了强要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女孩而打死人的小说和戏曲,还没有人编造过哩!更不可能的事情是:13岁的薛蟠就“姬妾众多,佚无度”可见,在薛蟠故事上的前后不一致,同样很突出。

 (三) 李纨的文化水平

 第4回P39上写道:“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可是,在第37回起海棠诗社时,李纨任社长,担任评阅每个人作出的诗(P395、410、792),并自己也作诗(P528)。

 那么低的文化基础,就能评诗、作诗,是不是把古诗词的创作降低得太低了?可见,李纨的文化水平在前80回中,前后也不一致。

 以上不一致的现象,在“前80回”中,还可以举出一些;显然,绝对不能因为这些前后矛盾就得出《前80回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变成了高鹗。同样的理由,岂能由于“后40回”出现一些与“前80回”不一致的现象,就肯定它不是曹雪芹的作品,而是高鹗所续或别人仿造的呢?

 二、“后40回”中的不一致

 即使在“后40回”中,同样出现贾宝玉言论和表现前后不符的地方。例如,在第102回,明确地说明贾宝玉认识到他年幼时诋毁仕途经济的错误,写道:“探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便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

 但是到第115回,甄宝玉同贾宝玉见面时,贾宝玉又厌恶谈仕途经济。贾宝玉听这话头又近了碌蠹的旧套,想话回答贾宝玉听了兰儿的话心里越发不合,想道:这孩子从几时也学了这一派酸论。“贾宝玉愈听愈不耐烦,又不好冷淡,只得将言语支吾。”

 这些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是不是也可以得出“后40回”并非高鹗所作?

 笔者认为:对上面所述的“前80回”和“后40回”中的矛盾,以及“后40回”和“前80回”之间的不一致等问题,笔者在拙文[1、2]提出的恰当解释是:因为《红楼梦》的作者前后是三个人,即曹雪芹、曹頫和曹顒。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安晓玲:新探红楼(42):大小贾宝玉的产生(待发表)

 [2]安晓玲:新探红楼(43):谁是石头和神瑛侍者(待发表)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4]云帆001:“红楼梦”前80回贾宝玉年龄初探,红袖天香,2006

 [5]guanggugang2064:贾宝玉年龄之谜,书话红楼,红楼品读,2006

 [6]安晓玲:新探红楼(65):《红楼梦》作者的探讨  M.piNggXs.coM
上章 安晓玲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