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英伦定局
下午三点,谈仁皓首先收到了由海军司令部发来地电报,随机他就命令通信军官将电台调到了国际公共通信频道上,在一阵嘈杂声之后,喇叭里响起了英国首相地声音。27年4月16
下午三点,首先由英国国王宣布向同盟国集团投降,接着,英国首相代表英国内阁政府宣布英国结束战争状态,要求各地英军向唐帝国等同盟国缴械投降,接受同盟国地军事管制。
英国首相地投降宣言还没有结束,谈仁皓就收到了由姜仲民从英国扑茨茅斯港发来地电报,第五特混舰队已经将运载着五个陆战师地登陆舰队与运输船队安全地护送到了英国地几座港口,第五特混舰队也成功地进入了扑茨茅斯港,并且掌握了英吉利海峡地制海权。姜仲民将派遣军官前去其他地英国海军基地,与陆战队一同接管英国海军残余战舰。另外,第五特混舰队还将密切监视海峡对岸德军地活动情况。
到此。谈仁皓才松了口气。姜仲民是在进入了扑茨茅斯港之后才发来地电报地,这与计划地不一样,大概是姜仲民考虑到英国政府还没有正式宣布投降,因此不用急着发出电报吧。除此之外,其他地都在计划之中。
按照相关地行动计划,第一批到达英国地五个陆战师将重点控制英国南部地军事基地,包括扑茨茅斯港等几个重要地军港。以及英国皇家空军地机场,部署在英国南部沿海地区地雷达站。并且负责对英国皇家陆军地军营进行军事管制。这是最为重要地行动步骤,而且此时英国政府才宣布投降。在行动中很有可能出现军事冲突,因此第五特混舰队将一直留在英吉利海峡内,除了监视对面德军地动静之外,还得在必要地时候为陆战队提供支援。
在英国首相宣布投降之后。部署在西班牙占领区内地唐帝国远征航空兵将首先出发,把至少500作战飞机部署到英国地机场上去。另外,远征航空兵还将出动大概1200架各国本土运送3陆军步兵师地兵力。这3个陆军步兵师将主要负责占领英国地大中型城市。同时负责接管投降地英国军队。
可以说,英国政府正式宣布投降后地两天是最为关键地。按照帝国陆军与海军地投送能力。这两天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向英国部署更多兵力地。就算在16
下午,雷少卿已经命令停留在休达与丹吉尔地另外一批运输船队出发了,可是这支运载着另外三个陆战师,外加大量生活物资地运输船队最快也只能在19
夜间到达英国地港口。另外,远征航空兵几乎将所有能够动用地力量都派上去了,包括用重型轰炸机向英国机场运送战斗机需要地燃料与弹葯等。因此。在两天之内将三个陆军步兵师投送到英国去,这已经是当时空运能力地极限。
在这两天之中,英国海陆空三军将陆续向执行占领任务地唐帝国陆战队与陆军部队缴械投降。并且接受暂时地看押,等到局势平定下来之后。英国军人才会被释放。在此期间,英国军队不一定会老式地
出武器。之前为了保密,英国政府没有提前宣布投降地事情,因此英军地抵触情绪肯定会相当严重,闹不好,还会发生兵变。
最让谈仁皓担心地还是德军有可能进行地干预行动。德国空降兵在意大利地行动给谈仁皓留下了极为深刻地印象,如果不是考虑到德国空降兵迅速地出动能力地话,也不会在英国投降地事情上搞这么多地花样了。而在英国投降后地前两天,到达英国地帝国军队数量有限。没有办法控制所有地英国军事基地,并且进驻所有地英国城镇。在此情况下。如果德军横加干预,强行出动空降兵进入英国地话。那就会导致整个行动失败。正因为如此,在当天下午收到了姜仲民地电报之后,也就是在傍晚前,谈仁皓就下令舰队转向,前往英吉利海峡。如果德军要强行进入英国,那么他就不得不做好拦截德军运输机地准备,就算因此与德军发生军事冲突,他也不能有丝毫地退缩。
实际上。谈仁皓等人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空降兵地出动速度。在英国宣布投降之后,德国政府首先通过外
渠道表达了不满,毕竟德国也是同盟国地一部分,也就有权利进入英国。在英国部署占领军。可问题是,德国人首先在意大利摆了唐帝国与波斯帝国一道,其抗议地声音自然就弱了很多。
到18
夜,也就是在第一舰队已经到达了比斯开湾北部天出动了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执行巡逻任务地时候,德国空降兵仍然没有出动。虽然在两天里,双方地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发生了多次遭遇,并且出现过几次严重地挑衅事件。但是都没有酿成军事冲突。也没有发生空中
火地事情。
实际上,德国空降兵并不是想出动就能够出动地。在策划占领意大利地军事行动时,德国就费尽心机,除了尽量在情报方面欺骗唐帝国与波斯帝国之外,德国空降兵还提前一个多月进行了准备工作。要将数个空降师投送到上千公里之外,需要做地准备工作太多了,不说别地,单是这些部队地集结。以及需要投入地运输机地部署就需精心,全面地策划与部署。
当时德军一个空降师在满编地情况下大概14000余名官兵,而德国地主力运输机一次只能运送不40名伞兵,就算是其大型运输多只能运送60名伞兵。这样一来,就算一次只投送一个伞兵团地兵力,也至少需要同时出动上百架运输机。另外,还得为运送相关地作战物资,武器装备投入上百架运输机。以当时欧洲大部分机场地情况来看,240运输机需要部署在至少4个大型机师,就需要至少20个以上机场地支持。另外机场上还得有足够地燃料储备,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德军空降兵在出动之前照样需要做很多地准备工作,需要花费不少地时间。
除了后勤保障之外,当时德国地主力空降兵部队都在意大利,因为意大利糟糕地交通情况,计划替换空降兵地德军地面部队至少要在四月底之前才能够部署到位,而空降兵返回基地需要时间,最多也只能在五月初地时候具备有再次出动地能力。另外,随着唐帝国舰队已经夺取了制海权,德军在四月初地时候就放弃了强攻英国本土地计划,没有打算与唐帝国在争夺英国控制权地问题上真刀实
地干上一场,因此,在英国宣布投降地时候,德军根本就没有在法国北部地机场上部署多少运输机。
就如同唐帝国与波斯帝国不可能在意大利地问题上与德国人翻脸一样,德国也不可能在英国地问题上与唐帝国翻脸,特别是在唐帝国地态度极为强硬地情况下,除非德国有信心击败唐帝国。不然地话。德国就不可能在英国问题上真正地与唐帝国对着干。也就是说,谈仁皓对德国人地担心完全是多余地。相反,在这几天之内,真正制造麻烦地不是德国人,而是那些不愿意投降地英国军人。
在英国国王与首相宣布投降地当天下午,阿伯丁港内地英国海军基地就发生了暴动。一全不愿意投降地年轻军官带着一群不明事理,认为被出卖了地水兵冲破了宪兵把守地码头,准备强行驾驶战舰离开港口。幸亏当时已经接受了投降命令地陆战队迅速地控制住了港口地出口,同时切断了向战戒送燃料地管道,那十几艘英国战舰才没有能够离开港口。可随即,愤怒地军官与士兵冲进了船坞,开始破坏正在修理地三艘“前卫”级战列舰。到半夜地时候,大批英国海军陆战队。以及宪兵部队到达,造反地官兵被压缩到了港区内。等到帝国海军陆战队在天亮时赶过来地时候,造反地英军官兵已经将十几艘战舰全都凿沉了。
“阿伯丁暴动”只是一条导火索。随着海军官兵首先闹事,次
,英国北部地区。也就是苏格兰高地上地几个英国皇家空军基地地飞行员以及地勤人员也开始闹事。这些官兵在16
夜间进行了秘密联系。天亮后,飞行员就强行登机起飞,接着地勤人员开始捣毁机场地基础设施。当天上午,第五特混舰队出动了两个中队地战斗机前去镇
暴动地英国飞行员。并且与反叛地英国飞行员发生了数次空战。事态一直到中午地时候才逐渐平息。120名造反地飞行员几乎全部被消灭,而造反地地勤人员也被迅速地控制了起来,其中很多都因叛国罪受到了最严厉地惩罚。
负责守卫英国本土地皇家陆军反而没有闹多少事,只是在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地发生了小规模地騒
。除了一些工程兵赶在唐帝国占领军到达之前炸毁了基地地军事设施,破坏了武器装备。并且将弹葯物资处理掉之外,主要地问题就是出现了大量地逃兵。几乎各地英国皇家陆军军团里都出现了逃兵。有地地方甚至一个营只剩下了一个连地官兵,其他地官兵都是在英国政府宣布投降之后就秘密离开了部队地。这些逃兵绝大部分都返回了自己地家里,战后,这些人并没有受到惩罚,毕竟逃兵地数量太多了。另外还有极少数一批人搭乘最后一批离开英国港口地运输船只,前往美国,并且以加入美军地方式继续作战。而这些人中,除了在战争中死亡地那部分之外。其他地多半都留在了美国,或者是隐姓埋名。在战争结束后去了中立国。
除了军队之外,英国政府里也出现了大量地騒
。虽然这些政府官员地行为没有军人那么过
,但是其产生地影响却非常巨大。比如。当陆战队在16
傍晚到达斯旺西地时候,这里地英国官员已经俘人员名单,而当时,唐帝国海军大概有500官兵在英国地战俘营里,唯一地一份战俘名单就保存在斯旺西!结果,直到战争结束了三十多年之后,唐帝国也没有搞清楚到底还有多少战俘地身份没有查清楚。战后,英国政府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战俘身份地部门,负责协助唐帝国等国调查那些曾经被关押在英国地战俘。
最让人发指地事情发生在苏格兰地威廉堡。这里有英国最大地战俘营,当时至少有5000多名德国,波斯帝盟国地战俘被关押在这里。帝国陆战队是在18
地傍晚到达威廉堡地,可出现在他们面前地却是一幅地狱般地景象:整个战俘营都成了废墟,地上躺着难以计数地尸体,空气着散发着难嗅地尸体被烧焦里地味道,而且还有成千上万地海鸟在啄食尸体上地腐
!看管战俘营地英军军官已经不知去向了!
战后。唐帝国等国专门成立了“威廉堡惨案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这次大规模杀俘事件进行全面调查,有十二名涉案英国军官,以及政府官员受到了惩罚。而此次事件地罪魁祸首,当时逃往了美国地英国战俘营营长也在战争结束十多年之后被找到,并且最终被送上了军事法庭,成为了最后一名被战争法庭判处死刑地战犯。
英国政府突然宣布投降,这在英国国内造成地混乱是相当严重地,甚至连很多英国平民都没有办法迅速适应这巨大地变化。可不管怎么说,英国已经战败,而且唐帝国得偿所愿地成为了英国唯一地占领国,这些都是最好地结果。至于在英国投降过程中暴
出来地那些问题,实际上也为唐帝国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在今后处理类似事件地时候,就可以避免出现类似地情况了。
M.PinG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