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无奈的抉择
在“富兰克林”号航母返回了珍珠港之后,斯普鲁恩斯就亲自负责这艘航母的修复工作。而这次修复航母所需要的时间就要比上一次多得多了。
相对来讲,航空炸弹装葯量的比重要比航空鱼雷大得多,可航空鱼雷对战舰的破坏却要比炸弹大得多,因为鱼雷是直接命中战舰水线以下部位的,而炸弹一般都命中战舰水面上的部位。比如在“中途岛海战”
中“富兰克林”号挨了四枚炸弹,可这四枚炸弹只破坏了战舰的水上部位,对战舰的舱室损坏很大,但是没有在战舰的水线下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在维修的时候,航母不需要被拖入船坞,只需要停靠在有重型起重机的码头旁就能进行维修作业了。而这次“富兰克林”号是被一条鱼雷击中的,其舰艏水线下部位有一个巨大的窟窿,导致相邻的大量舱室进水,而修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个窟窿补上,然后
出舰体里的积水。因此,航母就必须得拖到船台上进行维修。
维修工作从八月二十九
开始,航母在当天就被拖上了船台,并且首先修复舰体水线下的损伤,然后光是
出舰体内的积水就花了一天的时间。接着,数百名海军船厂的工人与工程师开始检查航母的主体结构,在确认主体承力结构没有遭到破坏之后,就拆掉了受损部位上方的飞行甲板与主甲板,修复航母内部的损伤,更换一些新的设备。完成这一步地修复工作之后。
再装上主甲板与飞行甲板,做最后的检查后,确定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最后的修补工作。
实际上“富兰克林”号航母地损伤情况并不止这么简单。在上次的修复工作中。因为时间仓促,留下了很多地隐患(这些隐患有的甚至无法消除,这也是“长江”号航母为什么一直没有能够完全恢复战斗力的原因),修复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预先的计划。直到九月十
,工程师才彻底检查完了这艘航母。确定了修复计划。当斯普鲁恩斯得知修复航母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后,他只给了工程师十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九月中旬的最后一天“富兰克林”号的修复工作必须完成!
在修复“富兰克林”号航母期间,斯普鲁恩斯也一直关注着战场上的变化。第三舰队惨遭歼灭,这让他难以相信,可他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甚至不得不接受哈尔西阵亡的事实。可问题是,现在只剩下第五舰队。一艘舰队航母,三艘小型航母这点兵力,而唐帝国海军至少还有七艘舰队航母。两艘小型航母。另外,在巡洋舰,驱逐舰等方面,唐帝国海军的优势也极为明显。这仗怎么打?
在得知唐帝国海军新成立的第五特混舰队奔赴南大西洋战区之后,斯普鲁恩斯稍微松了口气。虽然第五特混舰队就只有一艘舰队航母,两艘小型航母,但是这支舰队如果留下来的话,美国海军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而在第五特混舰队离开太平洋战场后,唐帝国海军就得安排另外一支特混舰队到中太平洋战场上来,结果就是,唐帝国海军两支能够作战的特混舰队分别部署在两个方向上,而第五舰队有能力对任何一支特混舰队发动一次致命地打击,美国海军至少还有一点点希望吧。
接着,第一特混舰队返回那霸的消息也发了回来,斯普鲁恩斯在得到消息后立即就去找了尼米兹,把自己的判断告诉了尼米兹。即唐帝国海军正在让舰队轮换休整,短期内,第一特混舰队不会前往西南太平洋战区,在那边只有第四特混舰队在珊瑚海上活动,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干掉第四特混舰队的话,那么美军的被动局面就将有所改观,甚至有希望夺回主动权。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第五舰队南下,去珊瑚海上寻找第四特混舰队决战。
这是斯普鲁恩斯第一次提出率领第五舰队南下的建议,可尼米兹并没有急着答应。当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唐帝国海军会让舰队轮换休整,斯普鲁恩斯只是在猜测而已。另外,现在战局还没有完全明朗,唐帝国海军也需要时间调整战线与兵力部署,根本就不需要急着安排第五舰队南下。
没过几天,第一份关于唐帝国海军调整中太平洋战场兵力部署地情报送到了太平洋战区司令部。斯普鲁恩斯在第一时间内就获得了消息。
这下,他也有点疑惑了,可他并不相信唐帝国海军会在好不容易取得战略优势的时候将兵力分散到两条战线上,发动秒年个次都难以快速获得胜利的进攻,这简直就是在浪费军人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宝贵胜利!
接着,越来越多的情报送来,斯普鲁恩斯仍然不太相信唐帝国海军会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战斗还没有获得决定
的胜利之前就分兵中太平洋,这与唐帝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坚持了一年多的战略方向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在此期间,斯普鲁恩斯多次向尼米兹提出了他的想法,以及建议,即第五舰队南下珊瑚海,先对付第四特混舰队,然后回师中太平洋。斯普鲁恩斯也有充足的理由,即唐帝国海军就算将进攻夏威夷群岛,那么其战役准备时间都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发起进攻的时间肯定在十月份,甚至是十一月份。只要第五舰队行动迅速,那么完全有可能趁第一特混舰队不在珊瑚海的机会干掉第四特混舰队,再返回中太平洋战场,拖住第一特混舰队,让麦克阿瑟能够守住新赫布里底群岛,而在中太平洋上,只要第五舰队及时回援,那么就有能力守住夏威夷群岛。
斯普鲁恩斯的主张有着明确的目的,尼米兹甚至要决定采纳他的意见了,可就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大败的消息传来,接着,美国总统亲自跟尼米兹通了电话。尼米兹也保证会全力守住夏威夷群岛。结果,斯普鲁恩斯率领第五舰队南下地计划就只能取消了。
到九月十
。也就是“富兰克林”号的正式维修工作开始的时候,尼米兹给斯普鲁恩斯下达了一条明确的命令,那就是斯普鲁恩斯必须要尽快让第五舰队恢复战斗力,由四艘航母组编为第51特混舰队,准备与唐帝国海军第一特混舰队决战(此时第一特混舰队正在赶往阿普拉港)。
直到这个时候。斯普鲁恩斯仍然不相信唐帝国海军将转移重点。
他提出了三个很充分的理由。一是唐帝国海军没有任何转变战略方向的征兆,在西南太平洋上获得决定
胜利之前,唐帝国海军的重点仍然在西南太平洋上。二是现在欧洲战局已经出现了重大转折,而最为理智的选择就是继续加强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进攻,趁美国进行战略调整的时候获得西南太平洋上的决定
胜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如果唐帝国海军是在欧洲战局出现转折之后决定在中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的话,那么这个时间顺序是颠倒的,因为唐帝国海军是首先开始准备,接着欧洲战局才出现转折的!
另外。斯普鲁恩斯还提出了一点置疑,那就是各方面的情报是不是来得太快了,而且太准确了一点?斯普鲁恩斯并没有直接置疑情报部门。可他的意思是很清楚地,如果这是个骗局的话,那么唐帝国海军就肯定会有意的放出一些错误地情报,同时通过兵力调整来达到
惑对手的目的。而唐帝国海军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第五舰队留在中太平洋战场上,而不是让第五舰队去西南太平洋上阻挠唐帝国海军的进攻行动。
可以说,当时斯普鲁恩斯的判断非常的准确,可他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且也没有相关的证据来证明。显然,最后的结果就是,尼米兹让斯普鲁恩斯尽快率领舰队出港,不管唐帝国的目的是什么,第一特混舰队都会出现在中太平洋上,而斯普鲁恩斯的任务就是去干掉第一特混舰队!
尼米兹的决策也有他的道理,美国海军要想扳回战局,关键不是去击败第四特混舰队,而是战胜第一特混舰队。只要打败了第一特混舰队,唐帝国海军的进攻就自然瓦解了,而且到时候第四特混舰队也必然会有所顾忌。不管是先打第一特混舰队,还是后打第一特混舰队,第五舰队都必须要面对这个最为强大的对手。如果能够首先击败第一特混舰队的话,那么美国海军就获得了扳平的机会,如果最后败在了第一特混舰队手里,就算是击溃了第四特混舰队,美国海军仍然将处于被动局面。因此,第五舰队的首要任务是击败第一特混舰队,现在第一特混舰队主动出战,自然不能退缩了。
斯普鲁恩斯没有再与尼米兹争论,他也清楚尼米兹的意图。
他必须要战胜第一特混舰队,不然,美国海军就不可能在太平洋上获得主动权,更不可能挽回败局。因此,在尼米兹下达了命令之后,斯普鲁恩斯就开始策划这次的作战行动,并且让船厂加快了维修速度。
第51特混舰队的三艘小型航母在九月十四
的时候回到了珍珠港“富兰克林”号舰队航母的维修工作在十九
完成。斯普鲁恩斯将四艘航母编成了三个航母战斗群,由三艘大型巡洋舰负责为航母提供直接掩护,另外他还获得了十六艘巡洋舰(其中十二艘轻巡洋舰),二十一艘驱逐舰,由这些战舰组成了新的第51特混舰队。二十
,第51特混舰队离开了珍珠港,开赴战场。
在这次的作战行动中,斯普鲁恩斯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这在他的
记中写得很明显。当他得知第一特混舰队已经到达了阿普拉港的消息之后,就立即明白,这次唐帝国海军的目的绝不是来进攻夏威夷群岛的,而是来找第五舰队决战的。这让斯普鲁恩斯联想到了哈尔西。唐帝国海军第一特混舰队司令官谈仁皓中将刚刚击败了哈尔西,现在第一特混舰队就找上了门来,寻求与第五舰队决战。想到这些,斯普鲁恩斯很有一股惆怅的感觉。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斯普鲁恩斯知道这肯定是一场旷
持久的战争,可他却怎么也没有想到,战争会打到现在这一步,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数十万官兵血洒疆场,上百万将士仍然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作为高级将领,斯普鲁恩斯一直坚信美国将获得最后的胜利,虽然是一个来之不易,必须要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胜利,但是美国海军肯定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可是到“珊瑚海大海战”之后,斯普鲁恩斯发现,胜利距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而且正在离美国远去。
美国参战已经近两年,两年中,斯普鲁恩斯从一名普通的巡洋舰编队司令官升为了战区舰队司令官,他指挥了数次重大的战役行动,可结果,每一次都是与敌人两败俱伤,而唯一一次重大的胜利却因为第三舰队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惨败而变得毫无意义。
斯普鲁恩斯并没有抱怨哈尔西的意思,他知道哈尔西已经尽了全力,第三舰队惨遭歼灭不是哈尔西的错,而是因为哈尔西的对手太强大了。在这场战争中,斯普鲁恩斯飞速进步,可同样的,他的对手也在迅速进步,能力在迅速提升。这正是斯普鲁恩斯最为担心的地方。
在以往与第一特混舰队的战斗中,几乎都是遭遇战,而且是斯普鲁恩斯主攻。这次,是第一特混舰队主动找上门来,显然,那名唐帝国的海军中将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可斯普鲁恩斯并没有太多的信心!
m.PInG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