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流三国 下章
第十六章 魏延
 张站了起来,对着张宁与典韦沉声道:“我们出去看看。”

 张宁一脸凝重,典韦则满脸煞气,后面跟着一大堆黑鹰卫和士兵,随张走了出去。

 树林外,一个年纪约二十左右的年青人,身长竟然达到九尺之高,长的虎背熊,一身强横肌,身上布衣在几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围攻之中完好无损,反而边上还倒下七八个受伤之人。那年青人脸如重枣,两眼似星,黑的头发上盘起青巾,赤红的脖子青筋暴涨,不过看他表情一点也没慌张,显的十分沉着。

 手中一把单背朴刀舞的虎虎生风,东挡西拆,功力着实不凡。而四周围着不少士兵,虽然他们是张手下十分精锐的骑兵队,但显然并不是很十分擅长步战,所以感觉总是各自为战,形不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

 那年青人看到四周又涌出不少的士兵,形成一个不大也不小的包围圈之后,这才有些慌乱,不过也只是一瞬间的表情,很快变的面无表情。

 张有些欣赏的看着这个年青人,武艺不弱,沉稳胆大,只是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

 看他打扮,好像就是当地农民,但他的身手却明明是经过训练出来的,难不成是个探子?张狐疑的打量他一眼,心里很快就确定这种想法。既然是探子,就不能从容放过了,张朝典韦使了一个眼色,后者手早就,表情兴奋极了,马上大声嚷喝道:“让开,快让下,让俺老典来。”

 年青人看了典韦壮魁梧的身材,稳固的下盘,还有身上散的骠悍之气,脸上马上变的凝重起来。

 张在典韦跨身前进时,轻声道:“典韦给我留活口。”

 典韦裂嘴一笑,点头表示明白。

 士兵自动分开两排,让典韦走进场中。

 年青人把朴刀横在前,一脸警戒的盯着典韦,以他的感觉,自然看出这个是不易之辈。

 典韦走上来,大大咧咧伸出手指,指着年青人横眉竖眼道:“小子,你死定了。”

 年青人一脸不屑的看着典韦,满脸不在乎的样子。

 张在后面看的暗暗惊讶,虽然身处险境,仍能在战略上鄙视对手,怒对方,从而找出其中的破绽,单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个年青人心有城府,极不简单。但只怕碰上典韦,再高明的战术,没有出色身手,也无异跳梁小丑,不起一点做用。

 果然典韦被对方的高傲怒起来,怒目圆睁,喝声道:“好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今天先让大爷来教训教训你一顿,让你知道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人。”

 话说完,典韦就拿从背上出一对乌黑如云的铁戟。

 年青人起先并没什么在意,但看到那对乌体漆黑,半月牙弯的双戟,又仔细打量一下典韦,又看了看边上训练有素的士兵,先是思索一下,接着表情巨变,重枣的脸色变的一阵青白道:“敢问阁下可是典韦?”

 典韦一愣,显然没想到对方能认出自己,不过很快就开心大笑起来道:“不错啊,俺就是典韦,想不到你这小子还有点门道,能认出大爷我来。既然是这样,大爷就让你爽快点,赏你一个全尸。”

 那年青人脸上十分难看,他抬起头,目光搜索一阵,当看到张宁之时,脸色一变,终于锁定在张身上,那一刻的感觉,眼前这个面无表情,冷酷十分的年青人,有着种崇山峻岭般难过跨越的高度;强壮的躯体,无形之中散出一种威慑之力,让人产生一种膜拜的冲动。之所以张变的越发让人感觉奇怪,可是和张修炼了《遁甲天书》有很大的关系,王者之道,不战而驱人之兵。就是这个道理。

 那年青人脸色变的极为难看,大汗开始从头上了出来,本来天气就很热,脸色红里带青,青里透白,感觉不伦不累。他只轻轻看了张一眼,便感觉内心开始漫散的恐怖,声音有些颤抖道:“来人可是镇南将军张?”

 典韦脸色十分不悦,暴狂飙道:“放肆,俺家主公大名可是你叫的?”

 年青人给典韦一吓,反倒回复了一些平静,脸色不在像刚才那样难看。

 典韦显的有些不耐烦了,两戟左右互碰相磨,发出叮铛响声,像是示威一般望着年青人,喝道:“小子,大爷来了,你纳命吧。”

 典韦还没有冲上两步,年青人忽然把兵器丢在地上,一脸坦然道:“这场不用打了,在下认输了。”

 显然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么干脆,偏偏典韦手难受,大怒道:“你***还是不是男人?”

 青人不紧不慢道:“是,我是男人。”

 典韦很满意他的答案,用铁戟指着他丢在地上的朴刀,喝道:“那就是给我拿起来,堂堂正正的打一场。”

 青年人摇摇头道:“我是血男人,但我也是个自知之明的人,既然没有几分把握做到的事情,我是不会轻易去冒险。现在和你搏斗的结束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众人士兵嗤之于鼻,对于他这种胆小懦弱行为,十分的鄙视。要知道这可是重英雄识英雄的年代,无论是谁,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种临阵退缩的人了。

 典韦更是满脸不屑,恶声骂道:“真是猪啊,怎么会有你这种人。”边上士兵的声音也起起落落,无非是在骂他胆小没用之类。

 青年人脸色不变,眼睛却盯向张

 张倒十分欣赏他,和他对视一会,脸上终于淡淡的出笑容。

 青年人这才松了一口大气,就好像自己感觉打了一场大战一样,精神消耗极大。

 张在张宁的陪同下,慢慢的走了上前。又仔细打量他几眼,这才赞声道:“果然是人中之龙,你是刘备的手下吧?”

 年青人一愣,显然有些吃惊,但更多的没有想到张会这样平易近人,和刚才几乎有天壤之别,他越发恭敬道:“张将军果然厉害,一眼就看穿在下的身份。”

 张淡然一笑,道:“你是刘备直属部队成员吧?”

 年青人点点头,似乎有些不满现状道:“是的,现属刘将军私人部曲卫队长。”

 张点点头,所谓私人部曲,一般都是招募民所组成,并不受军队控制,直接由当事人控制,少者百人,多者数千上万,部曲的大小,完全看的是掌权者的实力。当然是实力越强,部曲越强大。就像张的黑鹰卫一样。如今江东的部曲,已经给张严格控制,不然只要几个有强大私人部曲的文武官造反,士兵动则便以万计,那可是吃不完要兜着走。一般来说,部曲的地位算是十分地下的,当然,要看是谁的部曲了。如果是张的部曲,那就是水涨船高,出去放一个,也是香饽饽一个。现在刘备也算不上什么得势,而他的部曲当然也不是威风八面。

 张点头表示明白,慢悠悠道:“那你此行是去哪里,准备干什么?”

 年青人看了看张,沉思半刻,他知道自己的生死关头已经到了,假如只要说个“不”字,相信张就会杀了自己。反过来,自己真说出来了,投靠张,便是不二的选择,但现在他真的看不透张意思,不知道他会不会收留自己。想来想去,最后只有把心一狠,像是豁出去一样,咬牙道:“此番奉刘大人的命令前往茶陵县,是要通知霍将军,要他派兵增援安成县,让宜县的进攻先缓上一缓。”

 “哦。”张一声,沉思想道。看来刘备真的是照着计划开始行动了,让霍峻往安成县增兵,这样一来,宜县的压力会大大减少,只要不出太大的纰漏,守住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而且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意思,年青人在向自己的妥协,就是说什么他有投靠自己的意思,只要自己想招览他,他可以马上成为自己的部下。

 张嘴角出淡淡的笑容,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在下魏延。”那年青人喜道。也明白张有招为麾下的意思,心里石头终是落了下来。

 “魏延?”张差一点蹦起来,两眼睁大,一脸吃惊叫道。

 魏延有些纳闷,不明白张怎么会有这样的表情,脸上有些惑道:“正是在下。”

 张想也不想就口道:“那好,以后你就跟着我。”

 魏延大喜过望,实在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结局了。

 张心里却兴奋的无法控制,诚然在历史上魏延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有一点是无法遮抹的,他是刘蜀集团的重要成员。他虽然和关羽一样,身长九尺,脸如重枣,目似朗星,武艺独魁。但他的经历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不如他那样显赫。他与黄忠一起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有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恰恰相反,随着《三国演义》的源源传,老幼妇孺皆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恶名如此昭彰,不能不视之为悲剧。

 照着《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刘备是除了关羽之外,最为器重的一员大将,他的地位甚至在赵云、黄忠等人之上。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准备迁治成都,前行派一员大将把守汉中。汉中乃是益州屏障,又是刘蜀集团北伐前进基地,地位至关重要。当时刘备的第一员大将关羽镇守荆州,众论以为是张飞,张飞也自以为许。但刘备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如何器重。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大举北伐,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以镇东将军的身份,随诸葛亮镇守汉中。显然这时候魏延已成为蜀国第一员大将,其作用在赵云之上。说诸葛亮不重要魏延,也是无稽之谈。

 在二十多年的三国纷争之中,魏延长期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刘蜀集团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历史人物,魏延多年独挡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多谋善断,智勇兼备,确有大将之才。而赵云虽然忠心耿耿,奋勇英发,却长期跟随刘备、诸葛亮身边,从未独当一面,应该说,魏延的作用,应该在比赵云之上。

 魏延是一个刚强猛威,颇有点高大自负的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又有桀骜不驯,任而行的缺点,正是这些优点成就了他,也正是这些缺点毁了他。

 随着蜀国五虎上将相继谢世而去,诸葛亮苦苦独撑蜀中大局,魏延成了蜀中开国元勋中硕果仅存的大将,地位越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这时他那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毛病表出来,而正是因为这样,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蜀中同僚谁都卖他三分,但杨仪却偏偏不给面子,到最后,两人势如水火,魏延多次想杀杨仪,但没有成功,结果诸葛亮一死,杨仪统兵,魏延断后,他自高自的性格怎么会服气?气晕之下,竟然忘了大敌当前,想与杨仪分个高低,结果弄的兵心四分五裂,不但夺权之中败了下来,还强扣上一个反贼之名,半世威名,毁于一旦,不能不说让人可叹。

 虽然魏延有夺权之心,但却是没有半点叛国之意,这点,史上明确的记载着。

 当然,史书有太多难测,难以考察的东西,张也不敢十分相信上面所说,不过就算魏延到后面真的恃才傲物,自己也可以住他,更不用说赵云、张辽、太史慈、高顺等等同一辈或者高半辈的千古名将了。

 张平白得了魏延,老怀大慰,十分开心。  M.PiNggXs.coM
上章 风流三国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