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 长锯现身
姜氏向南之心既定,我只能希望他们能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
我却急于改进我的锯。
锯面已经用一种青石打磨过,厚度降了约1毫米多一点,表面也显得光滑起来,甚至泛出微微的黄光,虽不能说“光可鉴人”但照出点人影子还是没有问题的,锯齿也经过打磨,更增锋锐。
这期间土鲁已经几乎将所有的木工工具全换成了青铜铸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木工们正式进入了青铜时代,凿、刨等常用工具自不必说,还试制了一批青铜钉,这东西可比原来的铜钉好用多了,基本上可以直接钉进多数木材里面去,原来的铜钉却得先凿好
,才能用铜钉连接起来,主要是硬度不够。以前只有极偶然的机会才能得到一两块可能含其他合金成份较多的铜锭,才能打造出一点点硬质的铜钉出来。
现在则可以通过控制锡、铜比例随心掌握硬度,这是不可同
而语的。
接下来的几次试锯中,由于有效地控制了磨擦阻力,铜锯的切割能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让我开始尝试第一次锯木板。
几次横向切割圆木的经验告诉我,即使是在横向切断的过程里面,锯的方向也会发生改变,何况是在比较长距离的切割过程之中。看来一项新的木工工具要诞生了——墨斗。
当然,前期我也没打算一次将墨斗做得很完美,基本的要求是得有一
比较长的麻线,然后得有一盒墨,这都全是现成的东西,却从来没有合起来用过。
从大元学校到太昊学校,墨和纸的应用已经比较成
,大元出产的
笔和松烟墨,到现在还是诸城中质量最好的,甚至大元纸的质量也是以大元城为最佳。后来仿制的有穷城和汉土城远远比不上大元城的产品质量,贸易城则根本就没有去做。
匠作区里本来就有现成地麻布纺织坊,很快就送来了一堆麻线,太昊学校的教师专门将墨磨好给我端来。
我在墨盒里浸入几块麻布。并将一
七八米长的麻线浸在里面,最后在架好的长圆木两端让人一拉直,我在中间提起麻一弹——一
细线在圆木上出现。
摆开架势。沿长线地一端,铜锯缓缓地切了进去,随着“吱吱”声响起,锯屑纷落,墨线渐渐消失在锯齿下,圆木从中间被慢慢剖开。
才锯到两米多远,我已经额头渗汗。手臂酸软。这还是在已经改善了锯的
能的条件下,若是没有大量地前期处理,估计撑到这会儿我已经早趴下了。土鲁招呼几位大力的木匠来替我,围观了大半天。他们也看出了门道,知道应该如何使力,几人轮
下来,终于将这棵圆木剖开。
“老子要铸长锯!”
我终于愤然,打算将这个板锯方案推倒重来。
但为了稳重起见,我打算铸的“长锯”也不超过一米。
眼下这把板锯还是有用的,至少对于木匠们断开圆木或修整木板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但真要用于锯板。还得是双人对拉的长锯才行。
匠人们在剖开的圆木边上啧啧称奇,土鲁则将板锯紧紧抱住,其他匠人估计一时间难得一用了。
接下来地十来天里,打铜匠人们组成了一个专门的“造锯”小组,和我一起研究从长锯到短锯的铸造,为“利其器”我还为匠人们另铸了一批超硬的铜锉,用于修整锯齿;为在泥版上镂刻精细地锯齿,我咬咬齿铸了几把尖细的铜匕。
但最为难的是锯齿的形状,详细讲解了很久。还是没能让多数匠人明白为什么要刻成两边倒伏方向不同的三角尖,只好让太昊学校的教师拿了几张纸来,放大了画在上面,张贴在匠作区。
不理解是吧?不理解也要执行!只要照葫芦给我画好瓢就行了!
还好,工程进度比较顺利,第十天上,我面前终于摆放好了十多把已经装好木柄,打磨光亮的长短铜锯。
我正在满意于锯地制造技术进步,却感觉到地面传来微微的抖动,木案上的铜锯也轻轻地颤动起来。
什么动静?
我冲出匠作区,上马直冲城外。
姜由终于进军了。
数千头牛在远离太昊城数公里处缓缓地向西南方向移动,那个方向约200里外有一个可以让牲畜通过的山口,过了山口向南,就是由族的村子。队伍缓慢移动,隐约有数十骑快速在骑牛的战士和牛群间来回奔跑,这里面应该就有姜由了吧!
隆隆的震动从地面传来,烟尘漫起在地平线上。
第二天,数名侦骑从太昊城出发,随姜氐大军而去。
自这一
起,由族换盐的
易就再也没有人来过。罢了,我且先静观,忙我的建设去吧。
看到太昊匠人们开始锯出了较为平整的木板,最薄地已经达到约2厘米,我开始放心下来,并加大了培训匠人们制作铜锯的规模,一段时间内,这将是太昊城反向为大元诸城输出的一项重要商品。
考虑到工艺的复杂和培训期较长,我还不想在工艺成
之前将这项技术输出到其他地方。
将
播的事情
待给风余他们,趁
汛还早,我还得往公孙氏去一趟才放心。
太昊六年2月7
,我带着20人的一小队骑兵上了路。这一次我先取道铜码头——靠少昊的那一个码头叫盐码头,察看了一下仓库的情况。铜码头的负责人叫风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舟,估计他父母当年起名字时也没想到他会作码头负责人,但如今这个名字最合适了),很小心地
上粱山我们察看堆放铜锭和盐袋的专门房间,里面的铜锭都一块块抹上了猪油,放在木质架子上,这一招是跟贸易城学来的,估计是骑兵们将这个贮存技术告诉了风舟。
存放盐的地方则在地面上放了大量石灰,这个是按我在太昊城的作法。
我估计了一下,铜锭已经有了大约三千块的存量,按每块十斤左右计,那也有十多吨了,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看来自冶铜工艺改进以后,铜的产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盐也有了近400袋有库存,按每袋40斤算,这也得有七八吨吧,应该可以
足公孙氏、姜氏和太昊的一时之需了。
而对岸,不断有骑兵涉河过来,库存的量还在不断增长。
自铜码头往西,越过大平原,我没有走上一次的山路,而是沿大河而行,力求找到一条合适的新道路。
数
之后,河谷收窄,前方是一道峡谷。
M.PinG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