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下章
第一百五十二章 - 再渡大河
 “公孙氏宗族现在迁到了哪里?”我好奇地问斟戈原,吕风只知道有公孙氏族人迁到了附近,却不知道是哪一支,也不知道宗族在哪里。

 “公孙氏起于大河西边的黄土之上,这里的大山和草原都不是公孙氏的归宿,斟戈氏先辈侥幸得大山庇佑,没被炎族逐走,得以在这座大山上生息繁衍,所以没有随宗族迁往大河之南。如今宗族得太昊族长帮助,能够返回黄土,也有宗族长老问我斟戈氏是否愿随宗族前往,但我族人数代以来都在这山上不愿再随宗族西归,最后只有数位长老随宗族西行了。”

 往西?那是我们来的方向啊!难道公孙氏和姜氏都是同一先祖的兄弟之族?

 山口大战之后,姜由曾亲口告诉我,姜氏和公孙氏都是从西边黄土地上迁来的部族,两族都源于黄土地上的河边。

 从姜水的域看,那里应该是黄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姜氏牛神山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姜氏的始祖之地,而是姜氏从姜水上游发源后往下游方向迁移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

 牛神山成为姜氏宗族所在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个巨大的石牛头,而不是因为姜氏在那里取得了多大的发展。姜氏在那里起源的最大一个部族是骊山族,但这个部族后来南迁了,才让牛神山成为姜氏的宗族所在地,实际上姜氏的祖地应该还要往西边的上游很远才到得了。

 第二天,我随斟戈原前往山后,斟戈氏的族人主要还在那里居住。

 从山谷中绕过主峰后,出现在我面前的景象让我吓了一跳——没有帐篷,所有的族人都住在沿山开凿地土窑里,但这样的窑和后世黄土高原上的窑比。规模和形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窑的高度普遍只有两米左右,口形状千奇百怪,极不规则,但也有“”加工后的痕迹——泥土被用石块拍实了,表面显得比较平整,至少不会轻易“掉渣”口也有简陋的防护,一般是用羊皮和木栅共同防御野兽或风雨。

 看来如斟戈原所言。公孙氏并没有经过这里,只是派遣长老和战士们来寻访过,征询他们是否随宗族西迁。否则如有太昊匠人经过这里,怎么也会留下一些建筑改进的痕迹。眼下我也顾不到这里。就让斟戈氏先这样发展吧,我会让公孙氏尽可能在回到祖地后派遣人来帮助这些族人。

 真正让我感到惊心地是这里的农业发展规模。

 从大山往下,直到平原,到处是开垦过的土地,略地看上去,就至少有4000亩以上的地肯定曾经种植过作物,当然。应该是黍了。

 而从窑地数量上看,这个部族总共也不过就4、5百人,就算他们采用轮作——每三年耕一次同一块地,然后这块地得休耕两年——加上先前我们所看到的前山土地,这个斟戈氏每年至少也得播种近2000亩地。

 直到山脚下邻近平塬的地方,才有少量的木构棚屋,边上有一些畜栏,里面有数千只羊。但从人口与牲畜的比例来看。这个部族早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太昊之外的农业部族发展水平地猜测。

 但临走时,我还是决定送斟戈氏一点礼物。

 战士们从马背上取下一些陶锅、陶碗,一袋粟米,还有两袋盐。

 其他的东西也还罢了。陶器是昨天已经看到过的,今天留一点给他们也算不了什么,粟米则只能让斟戈原改善一下伙食,也不可能留到开做种——我会让战士们给他们单独送一些种子来。

 但是当斟戈原看到盐,撮起一点放入口中,两眼就发出了红光好东西啊!

 “族长——这真是给我们的?”斟戈原不敢相信地问道。

 我笑了笑,其实我也是因为昨天的夜宴实在有点难以下咽,才想到了送他们一点盐,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反应。

 斟戈氏人在欢呼声中如获至宝,捧着这些礼物回山去了。

 盐!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东西!

 一直以来,在我们和少昊、黎族的贸易过程中,盐都是一个必备的产品,这东西不可复制,不可种植,却又是生活必需品。在后世,所有的帝王将相,都离不开对这个东西地控制特别是从经济与政治地高度。直到21世纪,这东西不是还被当作特殊商品么!

 那以后要实施我的下一阶段文明发展大计,对这些“内陆”部族来讲,还有比盐更有力的文明利器么?

 这可是太昊才能供应的特殊产出啊!

 当年少昊地族长们一看到我们的盐,就坚决地放弃了远涉数百里到海边去晒盐的做法,转而完全采用换的方式从我们手里获得盐,说明太昊的海盐工业还是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的。

 我决定在今后的部族交往中,认真利用好盐这项利器。

 现在,我最关心的是那些随公孙氏西迁的匠人们情况如何了,公孙氏已经在作哪些建设。

 离开斟戈氏以后,按吕风的说法,他知道公孙氏会从哪里涉过大河。

 按时间算,公孙氏过河时,已经有汛来临,在这大河的这一带域,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浅到让上万族人平安涉过。

 出山往正西,只走了一天半,就到了大河边。这一段的大河是从北往南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后世山西和陕西的界地段。

 吕风老马识途,果然带我们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河段,即使是在冬季,河面还是有300多米宽,水深多半不到马膝处,想来汛时河面极宽,应该也不会到马腹。想来年初公孙氏带族人驱赶庞大的牛群经过,这点水是难不倒他的。

 过河后不远,我们就在一处坡地上找到了证据——有数口打破的陶锅和一些碗片,应该就是公孙氏过河后宿营留下的痕迹了。这些陶器的质量、样式我再熟悉不过,甚至不可能是陶匠们仓促间烧制的,而是从太昊带出来的“原版”作品。

 这就不会错了!

 方向正西我们直奔公孙氏而去。  M.pINggXS.coM
上章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