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莱坞制作 下章
第1404章 总要不择手段
 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如果某影院大量出现手写票和无票入场的情况,便基本可以断定偷票房无疑。遭遇了手写票时,可以要求影院必须出机打票,但是不是这样。

 就避免了偷票房的行为了呢?当然不是。像手写票之类的,都是偷票房手段中最初级的一种,现在发行方多采取监察手段,手写票这种手段容易被发现,更高级一些的手段流行开来…结构票。

 什么是结构票呢?举个例子,发行方一般会和院线约定一部电影的最低票价,比如A电影的约定最低票价是30元。实际情况中,肯定不会按最低价卖。

 而是按照市场行情定价。假设一部电影,影院根据实际情况把票价定在70元,如果观众买了一张70元的电影票,那么这70元都是要与片方分账的,影院便无利可偷。于是影院想出了这么一个方法:捆绑套餐。

 影院另卖一个80元套餐:电影票+爆米花+饮料,80元中的30元,被算作电影票房…30元是最低票价…省下来的50元,全部算作爆米花和饮料的收入,这样对影院有什么好处?

 爆米花和饮料的收入,是不需要和片方分账的,统统归入院线的口袋,为了获利,商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还有一种比捆绑套餐更高级的偷票房手段正在流行,那就是影院采取记账、报账双系统。

 影院的报账系统与票房监控系统联网,影院和片方获知的电影票房都是从这套系统中来,而另一套票房系统则是影院私自设置的记账系统,同样可以出机打影票,但票房却被影院自己私了。

 众所周知,偷票房的不只是影院,很多时候片方同样会加入到其中,资本天生逐利,加上对岸不是很完善的监管措施,各种各样为了利益而出现的票房手段可谓层出不穷。比如最典型的挪票房。

 ***偷票房的主动方都是院线,那会不会存在片方和发行方与院线合谋,偷挪竞争影片票房的情况呢?

 这种挪票房的情况也不少见,如今太平洋对岸市场的主分账比例是院线拿百分之五十七,片方与院线合谋偷挪票房,关键便是在这分账比例上。

 假设现在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A电影和B电影,A是好莱坞进口大片,B是国产大型青春偶像励志爱情片。

 B电影的片方自知,论对观众的吸引力,自己远比不上A电影,便与院线私下商议:你把A电影的票房挪一部分到我们的票房上,我给你返点。通过返点等手段,片方主动降低自己的分账比例,从而鼓动院线帮其偷挪票房。

 院线也是追求利润的商业公司,同样是卖出1亿元的电影票,把其中的一部分挪给自己分账比例更高的电影,自然能赚得更多,而与院线合谋偷挪票房的B电影呢,虽然分账比例低了,自己可能赚了也可能不赚。

 但至少票房是高了啊!票房高了,可以影响后续观众的观影选择,也更受资本青睐,这好处,可谓一言难尽啊…像《黑暗骑士崛起》以及之前的一些好莱坞影片被偷票房,以杜克猜测,遭遇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当然,在对岸的电影市场上。

 除了这一种主动谋求利益为出发点的挪票房,还有一种无奈之举的挪票房行为,那就是对于一些主旋律影片,各影院都有放映指标,但是没人买票看怎么办?

 某些部门脸面上也不好看不是吗?从其他的卖座电影偷偷挪一点过去呗。这种情况下,被偷挪票房的片方即使发现,也只有敢怒不敢言。

 如果说偷票房是院线与片方争利,那么不同电影片方之间自然也存在竞争关系。电影比不过人家?没关系,如同所有的商业圈一样,电影产业中自然也有各种台面下的烈竞争手段。返点是打竞争对手最常用的手段。

 主观众的观影选择很容易受院线排片的影响,如果片方与院线商定,只要你提高我的排片量,我就给你返点。

 这样你就能获得更高的分账。比如某个叫什么时代的电影放映时,影片上映首周,片方花钱在众多影院大量买票包场。

 影院排片达到百分之四十给影院一个点的返利,百分之四十五则给影院两个点的返利…至于买票房,也是为了获得高排片量和好排片位。还是前面的例子:A电影和B电影同期上映。

 那么他们都想争夺周末下午这样的黄金场位,院线把这个片次排给哪个电影,那片方就能占得先机。于是B电影就与影院商量,这几场我都包了,我买所有座位一半的票。

 对于影院来说,片方自己掏钱包场,可以保证自己的上座率,最终自己的获益更大,对于包场的B电影来说,虽然花了钱。

 但是自己获得前期的高票房和高关注度,在后续的票房竞争中占据先手。这边的电影市场与北美不同,北美的制片发行和院线都是被强行分离的,而这边很多集团公司旗下既有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还有院线公司,这样也给了一些人和影片更多的操作空间。

 比如杜克前世的那部票房总冠军,为了拿到这个总冠军的位置,几乎把所有手段都用上了,后面更是赤的借福利放映的名义,自己为自己的电影票房买单。

 这些福利场次都由片方打着尊老爱幼之类的旗号,自己买票放映,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为了在自家院线有限放映时间内制造更多的票房数字。

 他们竟然在同一个影厅里,每隔十分钟就来这样一场福利电影…以那部电影的时长,放映一场的时间,可以制造多少票房出来?其实在院线从业者的眼里。

 那部影片的票房冠军也就是个笑话而已。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操作手法,而且在那些制片发行和院线一体化的公司里也不是个例。

 如果开了一家电影公司,旗下有制片公司、有发行公司、还有院线,投资拍的一部电影,现在想要冲击年度票房第一。

 但是预计着还差三亿票房,怎么办呢?开假场、刷票房呗,反正大多数的钱都是从公司的左口袋出,右口袋进。成本是多少?假设要刷3亿元的假票房。

 那么大概需要付出三亿乘以百分之八点三等于2490万元的成本。这百分之八点三,正是必须上交给国家的电影发展基金和税。花了小成本,得了大名声,这就是那部冠军影片的片方的选择。像这样的票房数字造假。

 甚至片方都不怎么遮掩,最后还振振有词的事情,在高速发展而又混乱的这片市场上,只是众多纷现象中的一种。如同好莱坞一样。

 很多电影公司为了盈利和票房数字,总要不择手段,每当一部电影在首映时放出豪言要拿下十几二十亿的票房时,网友们就心照不宣的笑了…为了票房好看,他们总会不择手段。偷票房,早已成了票房野心家们谙于心的行业潜规则。  M.pINggXS.coM
上章 好莱坞制作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