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于康熙末年 下章
第五百一十一章 迷途
 曹正月十八从京城出,第三中午到抵张家口。要去的太仆寺左翼牧场,出了张家口,还要再往北走三百里才到。

 这三百里的路途中,没有大的地方,只有两个充作临时落脚点的小驿站。

 曹他在张家口歇了半天,置办了不少干粮。

 还没有到口外,但是这边的天气已经比京城冷不少。就算曹穿着大衣服,也是不觉得寒气人。

 因这次是快马疾驰,众人的行李带的都不多,曹怕口外天气更寒,这一去却是要十天半月才能回转,所以便让小满带着两人去城里买皮衣裳。

 待小满他们从城里回来时,同行的却是还有个人,那就是简王府的外管事崔飞。

 这并不是头一遭在张家口遇到崔飞,去年四月曹初任太仆寺卿,同唐执玉两个往牧场去时,就曾在这里遇到过他。

 上次见他,不过是面上应对;这次见他,曹却是带着几分欢喜。

 简王府在沂州有个大的烧锅庄子,常年往口外贩酒的。听说,还往蒙古夹带私盐,这个就不是曹所关心的。

 既是长跑口外,那对蒙古的情形指定晓得些。

 待崔飞请完安,曹便问起他口外的情形。

 崔飞听了,摇头不已,带着几分唏嘘道:“曹爷,小的为何滞留张家口,连年都是打这边过的,还不是因为口外雪灾。这路上的积雪三尺厚,真是举步维艰,原来想在年前多卖些酒,却是滞留在张家口。幸好天冷得乎,喝酒御寒的人多。慢慢地卖着,等开许会好些。”

 说到最后,他自己不由地苦笑。道:“小的也就这么一说,不说别的,最近往张家口逃荒过来的牧民可是不少,这城里地米价已经涨了好几成了。就算熬到雪化,那些死了牲口的老蒙古,怕是要喝西北风过日子,哪里还有东西换酒喝?”

 清朝的一尺同后世地一尺相差不多,别说是积雪三尺,就是积雪一尺半,不管是对于牧场。还是蒙古人都是致命的天灾。

 这个时候,还没有“圈养舍饲”这么一说。不管是朝廷牧场,还是寻常的蒙古百姓,都是放牧的形式。

 雪厚,将牧草都深埋了,牲畜吃不,活活饿死也不算稀奇。

 虽说没有亲眼所见,但是崔飞也没有蒙人的必要,曹听了,心里唏嘘不已。

 这不是屋漏连逢隔夜雨么?本来西北这两年就蠢蠢动。眼看就要到了要用兵的时候。国库里没有银子,这外的马场,又遭遇了大雪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是想要兵平叛。这关山万里,要是战马不足的话。那一切都是空谈。

 隐隐记得十四阿哥是康熙五十七、八年的受命出征的,直到康熙驾崩时还在西北,这期间少说也是三、四年地功夫。

 倾全国之力,去平叛一个部落,却打了三、四年,不晓得是不是缺马的缘故?

 崔飞见曹沉不语,躬身问道:“曹爷这是要往口外出差,那可得好生预备预备,不说别的。这深儿的亮纱要扯上几尺。要不然雪地里眼睛受不了。年前小的曾冒着雪往最近的部族送过酒,就伤了眼睛。养了好几才缓过来,好悬没瞎了。”

 曹谢过他的好意提醒,又说了几句话,叫人送客。

 除了给众人添置了皮衣裳与毡靴子,小满还买回来不少已经硝好的软皮子,给大家做绑腿护膝用。

 次,雪住天晴。

 出了张家口,魏黑便提高了十二分的警惕。

 但是到了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原上,他反而有些放下心来。除了湛蓝湛蓝地天外,入目便是雪白,好像天地间的万物都消失了似的,连道路也变得模糊起来。

 天地之间,只有他们这几个小黑点,往北方疾驰而去。

 道路两侧的积雪,不说是有三尺厚,总有一尺有余。就是道上,马匹跑起来也显得有些吃力。

 天亮从张家口出,直到将午,估摸着也没行出几十里去。怨不得崔飞没法贩酒出来,这样地道路,要是马车的话,指定也跑不了多久。

 这马跑不起来,身子就活动不了,人就失了热乎劲。

 就是曹,坐在马背上,也觉得手脚有些麻。他将缰绳到左手,右手从前衣襟里掏出怀表来,打开看了,已经是午初二刻。

 曹勒了马缰,招呼众人小憩。

 虽说买来地吃食都跟在牛皮口袋里搁着,并没有冻冰,但是也都是凉透的。

 就着凉牛,啃着凉烧饼,就这水袋里的凉水,吃得真是艰难。

 幸好听了崔飞的话,晓得外冷,除了水袋外,大家都带着酒囊在马上。喝上两口烈酒,这身上倒是暖和不少。

 打过尖儿,众人再起翻身上马,如今大家伙就盼着早点到途中的小驿站,喝碗热乎粥了。

 又走了十数里外,到了岔路

 因雪大,往来行走的人又少,这边的路面不如先前的显眼。

 曹见了,不由地有些担心,这骑马骑着骑着要是没有道儿,可怎么办?这大雪甸子上,连个问道的人都没有?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不晓得是新雪覆盖,还是大风吹了沉雪过来,道路已经被完全覆盖了,看不出什么痕迹。

 这放眼望去,尽是白茫茫地,连个坐标也没有。幸好太阳西沉,看着头,心里也估摸出大致地方向。

 张家口到太仆寺左翼牧场所在的哈喇尼敦井中间三百里,曹曾往返过一遭,记得路。

 途中有两处驿站。一处是出张家口百里地地方,另外一处,在一百八十里的地方。

 按照曹的记忆。从这个岔路口往右边这条道走,有二十多里就能该到那口外小驿站了。因此,他也没有慌乱,照着大致的方向前行。

 这一走就是将近两个时辰,已经是金乌西坠,暮时分,估摸着怎么也得行出有二十里,却仍没有看到驿站地影子。

 曹觉得有些不对劲“吁”了一声,勒住马缰。凝神四望。虽说他心里不想承认,但是放眼看去,前方并没有任何建筑的样子,也看不到人烟。

 大家,好像是迷路了。

 魏黑抬头看着天色,面上也带着几分沉重

 原本碧空如洗的天上,不晓得何时卷起浓云。起风了,而且风越来越大,使得浓云渐渐漫天。

 风声渐渐尖锐起来,呼啸而过。刮得人脸生疼。

 好像是瞬间,天空一下子黑了起来“呜呜”地狂风卷起漫天雪花,暴风雪来了…制新衣裳了,李氏叫人将库房里搁着的几匹好料子找出来,想着给府里的女眷裁衣裳。

 因此,叫了初瑜,婆媳两个商量着分料子。

 天佑与恒生小哥俩儿对坐着,中间摆放着几个泥人,正玩得不亦乐乎“咯咯”地笑个不停。

 这旗人家过活,最重一张面儿这什么时候。换什么衣裳。用什么料子,都是有讲究的。半点不能差错,要不然就要惹人笑话。

 有句老话,叫“宁可穿破,不可穿错”要不然的话,就要被人当成“二五眼”、“半疯

 正月里,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要穿灰鼠、银鼠、珍珠皮的衣裳。

 二月则是早时节,渐暖了,则要穿“纳绸”就是两层绸子中间絮了极薄的棉花或驼绒。

 今儿李氏叫人寻的好料子里,就多是绸料子的,还有两匹内造地细布。

 除了婆媳两个留下几匹绸子与那两匹细布自用外,其他的就挑拣着颜色,往庄先生那边的院子送了两匹,往田氏处送了两匹,紫晶处送了一匹。前院几个体面的管事,每家也都留出一匹。

 剩下几匹料子稍差些的,给兰院与梧桐苑两处的头面丫鬟。

 分派完毕,丫鬟们抱着料子,往各处送去了。

 李氏摸了摸炕上留着的一匹料子,带着几分感叹道:“二太太最是喜欢穿这海棠红的衣裳,早年间,恨不得一年四节都是这个儿。”

 初瑜见婆婆神色不对,想起昨儿在国公府兆佳氏略显张扬的模样,不晓得该说什么好。

 李氏说完,好像也晓得自己失言,摇了摇头,笑道:“瞧我,说这些做什么?”说着,看了看窗外,道:“天擦黑了,老爷怎么还不回来?想来这两天衙门事儿多,回来了也多是留在前院。”

 初瑜看着炕上的细布,想起丈夫最爱穿棉布内衣。这两匹细布,刚好可以裁两套新地。

 虽说京里天气渐暖,听说蒙古那边冷得很。初瑜心里沉甸甸的,觉得惦记得紧。

 听了婆婆的话,她转过头望向窗外,听着寒风敲打窗棂的声音,只觉得心里跟着紧…

 她正皱眉不已,就听到“扑通”一声,恒生从炕上咕噜下来。

 初瑜唬得大惊失,险些要魂飞魄散,想要伸手去拦,哪里拦得住?

 恒生已经从炕上翻了下来,那一瞬间,初瑜不合了眼睛,不敢去看。

 李氏也看到不对,不叫道:“我地小祖宗啊,这…这是捉什么幺儿呢?”

 初瑜只觉得浑身的血都凝住了,睁开眼,见到恒生在地上直直地站着。

 这时,就听到“咯咯”地笑声起,天佑气的回道:“祖母,孙儿,弟弟,翻跟头…”说话间,脖颈着炕,也要往下翻。

 “哇哇…母亲…母亲…”恒生刚才虽说双脚着地,没有磕着摔着的,但是毕竟是不到两生日的幼童,倒地是唬得不行,晓得怕了。这不,醒过神来,小嘴一咧,就哭出声来。

 这一哭之下,却是也使得初瑜安下心神,忙从炕边起来,奔到恒生跟前。

 她蹲下身子,摸了摸恒生的小胳膊,又摸了摸恒生的小腿,见确实毫无伤后,才长吁了口气。

 “哇…哇…”恒生见母亲到了眼跟前儿,立时扑到她怀里,大声啼哭起来。

 初瑜见恒生脸色青白,晓得他唬得狠了,伸出手来,摩挲着恒生的后脑勺,好声哄道:“没事儿了,不怕,不怕,咱们恒生要当大将军呢,不怕了…”

 天佑坐在炕边,双手扶着李氏的胳膊,看见恒生哭得厉害,也团起小脸,仰头问道:“祖母,弟弟…弟弟哭了…”李氏想了想方才的情形,不一阵后怕。

 这丁点儿地孩子,要是不是双脚先落地,那…想想都使人一灵。

 她拉下脸来,扳正了天佑,问道“怎么回事儿,是你叫弟弟翻跟斗地?”

 天佑看出祖母不快,点了点头,小声道:“是孙儿,瞧着,能不能,比左成快呢…”

 “你这孩子,变着法儿的淘气…”李氏心里着恼,唬着脸上道:“要是摔了你弟弟,看你祖父不用鞭子你…”  m.pINgGxS.coM
上章 重生于康熙末年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