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化亦或随俗
李斯的《谏逐客书》形容赵女:“随俗雅化佳冶窈窕”那么照此推断,作为古人的赵女就开始讲时尚,玩品位,做时代弄
儿了。何谓“随俗”?时尚流行耳;那么何谓“雅化”呢?说来也简单得很,就是把世俗流行因素融入自己气质当中为己所用呗,不过这么高境界实在不容易,至少我就不行。
前卫,跟风,时尚,流行。眼睛都看到七荤八素的,可我发现我还是跟不上眼下那些似乎一夜之间的风靡。在偶的圈子里总被看成兵马俑似的土里土气,或者可供怀旧的留声机。没办法土就土吧,当初前两年小资情调流行的时候也曾经一度买许多矫情的时尚杂志,在家拿着《青年文学名著读本》,《古典音乐速成》,《葡萄酒鉴别与鉴赏》一类现在看来莫名其妙的东东恶补我缺乏的高雅情调和对奢靡文化的兴致
,学人家背诵艺术电影里最艰涩难懂的台词;距离2、3米便开始猜测对面走来的人用的是什么香水,换着花样玩儿打火机,等理论完善以后,我便顶着个所谓共和国“新贵族”的帽子招摇过市,完全不管身前的某某做晕倒状,还是身后的某某点点戳戳地嗤之以鼻。不过有个名训我还是给忘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实事求是的人总是要倒霉的…
北京太多大资产阶级,文化城市的底蕴太厚,年轻孩子的稚气是容易遭到嘲笑,受到打击的,于是跑到
于生活的上海,杭州想检验一下本自以为修炼到炉火纯青的《西餐礼仪》,结果到了餐桌上才后悔为什么没仔细记住喝红酒与喝香槟的杯子到底有什么不同;与同去的一小女子合照,总认为她比偶还土,穿很没格调的衣服,留很没有品位的发型,结果照片洗出来以后任谁见了都说她更象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气得登时没了脾气~~无奈放弃~~还带着点吃不到葡萄的勉强,托词应将小资划为纯粹的“经济概念”而不该划为“文化概念”来假装自己已经超然其外,呵呵,现在想来自己都会对着电脑屏幕发笑——当初怎么那么幼稚:)
那阵风
如今早已平息,拿些过往来调侃自己,就当愉悦别人也记录偶成长的点滴吧。有时候想也许年轻的的好处就在于能随时随地放下沉重,不管过去如何,依然迈着轻快的步伐去期待明天。在没
入这真实社会里太多世故功利的废气之前,保有着一颗水晶的心,不管阳光从哪个方向照
过来我们都能义无返顾地将它折
成绚丽的七种色彩:)我是人,难免俗。
不过昨天看到一则新闻使我有点乐观不起来了,北京房山区的一所中学推出了一个所谓的“感恩”教育,这引发的争议使我错愕而震惊。还不算谙于世事的我居然也开始担心比我还年轻的孩子们将面对心灵上怎样的一种近乎残酷的苍白;雅致的纯洁正在被人为地庸俗化,随俗雅化可佳,而去雅随俗岂不变成了可怕?
学校给初中学生放映一个剖腹产真实记录片,看着现场血淋淋的画面,连我这样的成年人都不太愿意抬头观看,而老师居然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教育效果,说能让学生体会母亲的不易,学会感激,更加体贴听话。听起来伟大,但后来的深入采访,她无意道出了一个细节,这也许才是她更真实的想法和更想说的话。她说是因为看见一个学生在办公室里当众和家长顶嘴,感到不满,才想到要通过这么一个形式将他们教育得更“驯服”于老师家长的管教,看到了“感恩”在一位高尚的人民教师的眼里居然等同于“驯服”和“听话”不怪乎有专家痛心疾首:“这是把‘感恩’这种人类高级的情感完全当作工具来亵渎,最野蛮的庸俗化!”
我并不赞成有些报纸上赫然就将这种教育劈头盖脸地扣上大帽子——“奴化”我只是站在“雅”与“俗”这个无关痛
的角度来看问题。事件本身出发点还是好的,我不否认,但这么早就让有着纯净心灵的孩子们开始感到如同庸俗社会中“负翁”们欠银行贷款一般地亏欠老师家长,在情感上的自卑和负疚也许是不该由年轻的孩子们这么早来承受的~~更何况这之后很多其他学校也争相跟风效仿,推出了什么“给家长洗脚”一类的内容相近的硬
作业,更是俗不可耐!难道“感恩”就是只是用洗脚来表达的吗?那“足疗”中心的按摩师们是不是可以站出来说:“我们是全世界最懂得感激的人!”
偶老妈看了报道后没有太多的话,但我觉得能让我真正地体会到感恩背后雅致而高尚的情怀。她只是说在我将来跟我自己的子女聊天的时候告诉他们——无私的东西才叫爱,你们不对父母亏欠什么…
雅化亦或随俗?人心千奇,世间百怪!糖糖
语,置君一笑:)
M.PinG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