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晚上和几个同学聊天,说起我读师范时的同位,一个非常聪明勤奋的同学,先教书,后从政,正是仕途辉煌一路顺风时候,却因为受贿而获刑,一个政坛新星就此泯灭,心下恻然,一时生出许多感慨,想起知足与知止的话题。
知足与知止,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
,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
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知止然后才能知足。
人的贪
是个无底
“得陇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能够“得陇”而拒绝“望蜀”没有大
怀绝对做不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之所以既不容易“知足”更难得“知止”其缘由概因一个“利”字的
惑。所谓“身后有路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这两句话最为绝妙的地方独在一个“忘”字上。“忘”什么?忘了人生的要义,忘了“既得”的后果,忘了“足”的现状,忘了“止”的理智。人一旦利
熏心,便会头脑发昏,忘乎所以,因而做出不知止不知
的事,像什么反目成仇,忘恩负义,落井下石,嗜痂成癖,挥金如土,鼠目寸光,牢
满腹,沐猴而冠,寡廉鲜
,东食西宿,瞒天过海,尽人可夫,爱财如命,投鼠忌器,暗渡陈仓,衣冠禽兽,见利忘义,弱
强食…一个跟头栽进深渊里,再也爬不起来,万劫不复了。庄子说:“鹪鹩栖迟,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
这些年,我们痛心地旁观一个个落马的贪官,都会感叹他们的不“知止”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似乎悲观了些,但是,普通人和贪官之间,其“异于”“几希”却不乏现实的意义。人
的弱点有时并不因为“官”与“民”的身份差异而出现先验的区隔,就这一意义而言,贪官的劣迹败
,无论对于谁都是一种警示,问题是:假如让你坐到了他的位置上,你会做些什么?
一个人能够真心地感觉“知足”已然不易;但若是能够做到“知止”则非具备大
怀不可。弘一法师一代高僧,身具大智慧,出家前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他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所谓“大道理”其实就是“知止”两个字。可见“知止”是人生的大境界、大关节,能够读懂这两个字的人,必是高人、智者和大擘。《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
,止于信。”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明确身份,站好位置,把握好角色,时时、事事、处处做到“知止”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名利。任何事物都有个极限,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事业和人生。始终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知止”不争,这样在生活上就一定会保持低调,就会“知止而静”
想起两副著名的对联,一副是二百多年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另一副是国学大师黄永玉的谐联“房屋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两副对联写得都极传神,但它们表意的境界却稍有差异:黄永玉传达的是一种“知足”的幽默惬意,而郑板桥表达的却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
“知足”是一种心态,而“知止”则是一种德行和智慧。知足不易,知止更难,这个道德命题需要每个人认真思考和实践。
M.PiNG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