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宋 下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边区经济
 适龄少年参军后,会先在屯田师或者工兵师(具体是编⼊那类二线师,视新兵的出⾝、文化程度与⾝体条件而定,适当考虑本人愿望。)里服役三年,以训练基本的战斗技能和悉基本的军事制度、军事原则和各种常用战术,同时藉此机会学会一两样可以糊口的技艺,不过若有必要,也需要参加一些战斗,但除非是敌军⼊侵或者大规模叛,一般強度不会太大。

 当这些新兵年満十八岁成年时,他们的⾝体差不多发育完成,也悉了‮队部‬的生活和制度,甚至还具备了一定的战斗能力,则会编⼊主力师担当重任,服役期为五年。

 当服役期満后,士兵若未能成为军官或者自己提出要求,则将退出现役,转为预备役,同时他们还将回到原来的屯田师或者工兵师再待五年。不过虽然看上去和原来一样,但区别还是有不少的,首先,空闲时间会多不少,收⼊也会大幅度提⾼,接近市场同类劳动力价格;其次,现在可以结婚了,而且若自己找不到満意的,军方还会帮其牵线搭桥

 预备役一般不会被要求执行战斗任务,只是帮忙教导新兵,但如果‮家国‬开始总动员,则可以将预备役‮队部‬全部转为现役,兵力在短时间內便可暴涨到原来的两至三倍,应急响应能力大大增強,而那些敢于冒犯大宋的宵小之辈,则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卫的实力是非常強大的,即使在第一次扩编之前,便已经令人生畏了。一个早期的“卫”用于野战可以对抗十万精兵,用于攻城则可以在工兵师的辅助下大展神威,而用于防守的话,只要驻守的防线条件不是很烂,他们更是完全可以抵挡倾国之军的长期进攻。

 话虽如此,但若将“卫”视为单纯的军事单位,那就大错特错了,它同时还是经济单位与行政单位。更准确地说“卫”是大宋后来向外扩张并巩固消化占领地的基本单位,而这一点除了赵旉自己和少数几个知情人士,直到十年后才有人开始明⽩过来

 ‮国中‬古代无论是哪个大一统朝代,基本上对周边各国都有着庒倒的国力与军力优势,但其疆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始终被限制在汉代时的国土范围以內(注1)。究其缘由,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因为踪迹难寻,不易找到决战的机会;南方雨林地带疫病虫蛇杀人不见⾎,以致于彻底‮服征‬的一次成本过⾼以外;就算打垮了敌人的主力,也不知道如何治理民族不同、语言不通的新占土地,才是更重要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国中‬古代的统治者大都把征伐和生产孤立了开来,而没有将其统一起来进行筹划。

 屯田算是一种还算成功的范例,但在‮国中‬古代,大多是作为一种防御措施,而并非出于进攻的目的。只有秦始皇敢于将这些移民与军屯结合,用在了新占的国土上,所以才能迅速控制住河套以及岭南地区。可惜秦代因为呑并六国速度太快而消化不良加上中枢出了问题,才过了区区十五年就灭亡了。

 此后的朝代大都标榜“仁政”本没有魄力像秦始皇那样強制移民上百万;而推行暴政的就真是纯粹的暴政,只知掠夺而不顾生产,与秦国的所谓“暴政”全然不同,他们又怎么会想到开发边疆的事情呢?只有朱元璋同时具备魄力与远见,在位期间多次強制移民,可惜明初汉人刚刚从蒙元百年的黑暗统治中解脫出来,‮国全‬人口有限,东部平原地区尚且是地广人稀,又哪儿有余力去经略边疆呢?若是朱元璋时期就有一亿人口(注2),估计东北早被充分开发,那就没有后来建奴的事了,可惜即使是朱棣这样的雄主兼暴君(这样才能有魄力,不然就会考虑眼前利益受损的问题而下不了决心),也没有其⽗的远见

 不过,秦始皇与朱元璋这些古代帝王,由于当时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甚低,边地的军事庒力又大,光靠军队无法完成屯田的重任,所以同时还強迫大量百姓移民。这样做固然稳固了‮家国‬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可是‮国中‬人的乡土观念极重,強制移民必定引起广泛的不満,虽然总有办法排解,但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在赵旉的努力下,以培⾼田地技术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以古代农业机械的推广提⾼了劳动生产率,现在他完全可以不必強制移民,只靠屯田兵就能控制住新占地区,并且还是解潜构想中战斗力相当強的新型屯田兵。

 而随着各种已有农业技术的深⼊普及,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发明,在不久的将来,即使将一个完整的卫派驻边疆,也完全可以在财政上实现收支平衡,两年之后还会有所盈余。而只要通过组织安排,为官兵们娶到当地的姑娘,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会考虑留在当地生活,这比起动员百姓移民无疑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到了那个时候,大宋向外扩张就会变得异常简单,只需要集中精力处理好两个问题就行了,一是必须肃清盘踞在当地的敌军主力;二是语言问题。

 赵旉对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视的,如果语言不通,即使占领了某地,当地居民也会长期将宋军视为‮略侵‬者,抵抗也会连绵不绝。而一旦语言相通,当地人就容易接受宋军的存在,而宋人代表的先进文明也将对其产生更大的昅引力。到时候再通过通婚等手段加強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內将该地完全消化。

 在了解外语教学情况的时候,赵旉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音没有标准,隔了两层师生关系便会完全走样。为此,赵旉募集了上百名擅于昑诗作对(古时创作诗词是要讲音韵节律的,所以一般会作诗的人发音相对比较准一些。)的文人,创造出了几十个符合汉字书写习惯的音标。这样一来,不但外语的教学效果今非昔比,官话的普及工作也顺利了许多。

 为了便利外语学习,赵旉将‮国中‬周边主要语种进行了分类,如女真、渤海、⾼丽三族的语言虽有差别,但流的话问题并不太大;而契丹、奚、蒙古等族的语言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只需学习每大类之中最通用的那种语言,便可以省下大把的时间。至于那些小语种,反正也不怕他们叛,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卫军官兵在从军之前可以在学校选学外语,而如果⼊伍后有任务需要,自己却不会这类外语,却又非常想去的时候,就只能去刚建立不久的“皇家陆军学校”突击培训了。反正战斗期间只要学会一些常用语句即可,而战后有大好的环境和充⾜的时间,并不是很难学。

 注1:元清因为统治者并非汉人,所以没有完全沿用前朝的统治模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统治经验更加丰富,所以这两个朝代统治的疆域都相当广阔。但若要将元清统治模式中的优点总结出来,与另一个疆域广阔的朝代唐代相较,其实差别并不太大,都是边疆地区⾼度自治、军政合一,以尽量降低中枢所需支付的统治成本。虽然在其他制度不配套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会增加叛的风险,但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不断对边疆自治制度进行修正改良(例如唐代的错误就是连很多非边疆地区也被分给了节度使,导致‮家国‬直接掌握的地盘太小。),而不是因噎废食,直接将其废止。

 注2:在清代推行“摊丁⼊亩”之前,历朝人口之中都存在大量的隐形人口,所以清代的统计数据才会一下子比明朝多出四倍,在农业科技并未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仅靠美洲⾼产作物,人口不⾜以暴增这么多倍,毕竟没哪个地方番薯的种植面积比⽔稻小麦还⾼,而且清代还有那么多⽩吃⽩喝的旗人呢。关于这一点,本书中的设定是“摊丁⼊亩”的制度推广后,各地统计人口平均增加五到六成,当然,本书只是小说,不可能为此做深⼊的调查,如有谬误,请读者见谅。  m.pINgGxS.coM
上章 医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