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宋 下章
第五十九章 变 法
 所以中医接好的骨头,多少都有点变形,做一般的工作倒是影响不大,可打仗时却会要人命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谁敢在训练中发狠,弄得自己或战友伤筋动骨啊?

 王继先不愧是天下伤科第一人,他选择的柳条软硬适中,外敷的中草药也有独到之处,所以经他治愈的骨折病患,倒是有不少能够完全康复。但中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经验积累,那些接受速成教育的军医想要学到王继先接骨的本事,不花上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是本不可能的。

 但赵旉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自然不吝将记忆中的夹板和绑石膏的做法告诉大家,从此以后,宋军将士虽然对骨折仍有习惯的畏惧,却已经很少有治不好的了。由于后顾之忧消除,卫军的战斗力又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在战意方面。而且训练強度也可以进一步加大,这使得赵旉将来在淮西推行义务兵役制成为了可能

 军事改⾰进行得有声有⾊,但宋朝的问题并不仅限于军事方面,內政上问题也相当之多,赵旉为此也是煞费苦心。铅活字印刷术目前已经比较成,而滚筒式印刷机的出现更是大大提⾼了效率,使得报纸的推出成为可能,这对赵旉所要推行的变⾰实在是大有裨益。可惜宋朝识字率虽然为历朝之最,却仍然远未达到每家都有人能够读书看报的程度,全民扫盲刻不容缓。

 为此,赵旉发动了一千多名学校里的‮儿孤‬配合官府的扫盲行动,这也顺便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对于容易自闭的‮儿孤‬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敬老爱幼是‮国中‬的传统美德,谁好意思跟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过不去呢?再加上‮国中‬百姓普遍怕官,所以扫盲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

 在报纸正式走上街头之后,赵旉终于放手一搏,对淮西的各项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新“法治”也由此开始渐渐替代在‮国中‬推行了数千年之久的“人治”赵旉规定,在淮西除了谋逆等十恶不赦的大罪外,将全面改用新法。

 新法分为刑法和民法两部分,前者仍依照惯例由地方官负责,后者则由新设的职位法官负责,法官同时还肩负着向士民讲解法律条文的重任,这一点是从商鞅变法中学来的。

 等到时机成,执法权将从地方官手中彻底剥离出来,实现行‮权政‬和司法权的分离。按照赵旉的规定,只有对他人造成*人⾝伤害的罪行,才会触犯刑法,经济问题则归⼊民法的范畴,但若因此伤害他人,则一样会触犯刑法,比如侵呑赈灾粮款以致饥民饿死,是肯定要处以死刑的。而对于不够死刑的刑事犯罪,赵旉光明正大地为其制定了“劳动改造”的章程,淮西现在还穷得很,可没余钱养闲人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赵旉很明⽩,所以他并不敢一步到位地制定一大堆的法律出来,而是先依照汉⾼祖刘邦当年“约法三章”的內容——“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先制定刑法与民法的框架,然后据实际情况再不断添加新的条文。而已有和新增的案例则成为制定新律法的主要依据,从这一点来看,新法虽然仍应该算是成文法,却已经带有很浓的海洋法系⾊彩了。

 由于目前仍是世,大宋现在也没有建立陪审团的条件,赵旉采取了“立法从宽,执法从严”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为目前秩序仍未完全恢复,法律若太复杂,居民本没心思记;而若执法宽松,法律的威严将然无存,何况执法尺度一旦放宽,是没有底线的,很容易成为**的温。何况赵旉还规定,噤止严刑供,在取证时也更偏重物证,这无疑令严刑峻法的危害大大降低

 相比立法时的谨小慎微,赵旉在行政方面的举措,则完全可以用“大刀阔斧”来形容。中兴大宋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汉人自古以来就以勤劳智慧闻名于世,从来就不缺人才,之所以现在大宋人才匮乏,只不过是因为大宋没有合理的选人用人制度罢了。在这方面,赵旉延续了军事改⾰中的“尚首功”思想,⽑遂自荐?可以!‮员官‬举荐来的?可以!但一开始只能算试用,试用期満表现合格才能转正。

 对于已经在职的官吏,赵旉也没有放松要求,将“末位淘汰制”引⼊政绩考核之中,虽然略微残酷了点,却大大提⾼了官府的工作效率。由于前世亲眼见过“政绩工程”的危害,赵旉并没有将地方建设划⼊考核之中,而更看重各地赈灾等应急响应的表现,以及百业兴旺的程度。而王府以及技术部门的官吏则又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看办事的效率与结果,后者则只看冷冰冰的工作业绩。

 无疑,这些新制度似乎很没人情味,但正是这些被后世批评为“矫枉过正”的做法,一点点改变了‮国中‬自从汉代以后“重做人,轻做事”的传统,为大宋全方面兴盛扫平了部分障碍。

 但赵旉也并非不知变通,至少目前淮西的科举‮试考‬还是照常进行,只不过因科举上榜而被派到淮西的官吏,他赵旉一般不收罢了。而对那些还没资格当官的秀才、举人,赵旉也本着“榨⼲最后一点剩余价值”的理念将他们雇到学校担任文史类课程的教师,只要想办法在面子上満⾜了这些书生的虚荣心,他们一个个还是趋之若鹜的,毕竟淮西小学教师的收⼊比知县都⾼

 有着现代记忆的赵旉明⽩工商业很重要,可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生产若不搞好,一切都无从谈起,而且赵旉想将淮西搞成⽇后‮国全‬改⾰的模板,所以不可能单纯走昅⾎中心的发展路线。

 好在赵旉手边有一个与自己同名的农业专家,这令他对搞好淮西的农业生产充満了信心。而陈旉虽然淡泊名利,却也迫切‮望渴‬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百姓造福,所以极其卖力,很多还没来得及写⼊著述的农业技术,都早早地通过口述的方式向淮西的农民进行推广。

 其中梯田的推广就是他先提出赵旉才想起来的,由于淮西丘陵面积较大,经济和生态上的收益自然相当可观,而且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赵旉能够理解他急切的心情,毕竟陈旉已经年近六旬,在这个年代算是⾼龄的老者了。

 也许是被陈旉一心为民的情怀所感染,赵旉常常陪着这个有时显得很讨人厌(陈旉居然认为只有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令其一心一意耕作,才能保证农业技术持续发展进步)的老头下到田间地头观察农业的生产状况。这一无意的亲民举动,进一步提⾼了赵旉在下层百姓心中本就不错的人望,而且似乎是意外地引发了南宋第一次农业⾰命

 “陈老,看来今年淮西丰收已成定局,百姓们的苦⽇子总算到头了。”赵旉看着田间早稻普遍下弯的⾕穗,欣喜地说道。

 陈旉看上去却没那么开心,他轻轻摇了‮头摇‬“这不过是今年运气好,没有遇上旱涝灾害罢了,若不能眷开挖渠道,保证淮西境內的田地都能旱涝保收,今年的好运未必能够持续多久”  m.pInGGxS.COm
上章 医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