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的遭遇
老师们大都喜欢案例教学。而且多用实例,即发生在自己身边(尽可能不是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用此法说明问题可增加其真实度可信度幷使之生动化。就像我在这篇小文中运用的手法一样。
这些信息的来源则有“望闻问切”这四种渠道:望,自己亲眼目睹;闻,亲耳听当事人诉说;问,主动询问或侧面探听;切,积极参与其中——自己也显得较有发言权。你不要误会,他们这样做只是想多提供些素材或典型事例,可绝不是八卦。幷且,这些事例一般多与些
感话题有关,譬如,婚姻、家庭、外遇、
。这些案例对我们而言,的确比课本里那些冷冰冰不知是真是假的例子来得亲切。有时会引来学生或哄堂大笑或目瞪口呆直直惊叹:“简直跟小说里的一样——比小说还小说!”然后明白“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说得多有道理。所以,这样的实例教学还是很受我们
。
只不过,我们对这样一些事例的态度可就没有老师们那样正确了,多少有些八卦。因为小道消息传出来的老师们的私生活总会被我们津津乐道,偶尔的风吹草动比娱乐版的新闻更吸引人。(不知,老师们是否知道他们比明星更引起我们的关注。)
这样说来,如此的教学方法似乎就有些侵犯人家的隐私。但说的人大多认为问题不大:因为说者自知,听者不知当事人是谁。可碰巧的事难免会发生。如果,我们知道当事人是谁,那不是…
事情总会发生。当然,涉及到
感话题的例子我是不会在这里引用的!
有一天,社会学老师用一个实例论证这样的结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初级关系变得松懈。“有个男孩毕业后在一家电台工作,同单位一位阿姨十分关照他,总会泡些泡菜带给他。”老师说,“刚出校门的他对阿姨的关心照单全收。有一天,男孩突然发现阿姨已有一段时间不给他送泡菜了,有些纳闷但也不大在意。直到有一天,另一位年轻同事告诉他,那位阿姨生气了。‘她对你这么好,总是给你送泡菜。你谈对象、想考研却不跟她说。’”她还没说完我们早已在底下窃笑。这个故事是一位很受我们
的老师的亲身经历,而且最后一句几乎是全文引用。“他们在对你表示友好时已经在侵犯你的生活了,他们在种种关心中已对你有所寄托,下意识要求你的回报。”那位当年的“男孩”在说明这个观点时十分无奈的讲述了他这个遭遇。那时,我们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这次,我们对他遭遇的遭遇更加同情。而现在,他的遭遇遭到再一次传播——这都是我的错。
如果他的遭遇不是一个长辈关心晚辈这么简单的话,结果会是怎样?这时的实例就有可能不再是实例,而成了流言。
其实,我们自己也时常这样做。为了说明问题论证观点或增加谈资,你也仗着隐去名字就没人知道的想法,情不自
把某些朋友的遭遇说出来;或许你的听众又会为了论证他自己的观点再把这些事例说出去,说不定还会添油加醋,因为这个人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经过无数次传播的结果是实现“资源共享”也许,某一天你会从某一个陌生人听到你的某一次奇特遭遇。
[审稿编辑]:丁香雨愁
M.PiNG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