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任军长 下章
第十二章 大别山的冬天(5)
 克服了无后方作战的种种困难,六纵在刘邓大军编成内在大别山站住了脚。

 这让蒋介石极为忧虑,生怕刘邓大军渡过长江。1947年11月7,蒋介石发布命令,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民国防部部长白崇禧坐镇指挥。

 华中是白崇禧的老巢。

 尽管白崇禧与蒋介石勾心斗角,但这一次,白崇禧却十分卖力地执行蒋介石的命令。11月27,白崇禧调集了优势机动兵力——以国民军第六十三师和第六十九师担任江防,又从豫皖苏、山东调来第九师、第十一师、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六师和第二十八师,加上原来在大别山的第七师、第十师、第四十师、第四十八师、第五十二师、第五十六师、第五十八师、第八十五师、第八十八师这9个师,共15个整编师30万人的兵力,再加上空军和海军的配合,企图分进合击,彻底摧毁大别山根据地。

 白崇禧向15个师同时命令“分进合击。行动时间定在12月3。”

 国民军的大规模行动,使大别山的形势顿时紧张了起来。中央军委原计划刘邓、陈粟、陈谢三大主力会师中原,破击平汉路显然较为困难。

 12月4,刘伯承和邓小平根据各方汇集的情报报告中央军委:“现大别山地区情况较紧张。第四十八师已占立煌,第五十八师主力到商城,第七师已占太湖,第二十八师一个旅占广济。并又悉:第二十五师将到罗田、英山,昨第十师、第十一师在光山以南向我进攻,第八十五师附第十一师之第一一八旅在黄陂。因此,平汉路破击必须推迟,陈谢、陈粟均不再受该战役之约束。”

 报告中,同时提出了解放军的作战方案:

 一、乘机先将第十纵队向桐柏军区、第十二纵队向江汉军区展开;

 二、野战军寻机歼敌一路,打退敌之进攻;

 三、以后再找良机破击平汉路。

 显然,这个作战方案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分析了国共两军情况后的结果。一是,国民军兵力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密集靠拢,野战军一时难以捕捉战机。二是大别山根据地尚未巩固,中心地区山高路险,不便于大部队机动。三是,大别山人口稀少,粮食也很困难,不能采取集中主力与敌硬拼的打法。

 12月8,刘伯承和邓小平再次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对策:“敌向大别山进攻,已发现有33个旅近80个团,每路为两个师以上。其目的似在迫我向西、向北。根据现况,我不能过早布置主力作战。而我实力只能歼敌孤立的一个师,多便吃不消。故我决心将王(宏坤)纵、赵(基梅)纵迅速进入桐柏山、江汉区。其余主力适时分遣集结,依托大别山作宽大机动。必要时可暂时渡淮河机动,把敌拖一时期,再打中等歼灭战。此次为我反攻后之最大考验,处境确有困难,惟士气颇好。但须有友邻部队有力配合,拖散一部敌人。”

 头一天,国民军先头部队第四十八师、第五十八师到达商城一线,第十师、第十一师到达光山、经扶,第七师、第二十八师到达罗田。

 大别山的地儿越缩越小了,刘邓大军的形势见严峻。

 12月8,野战军指挥部在礼山(今湖北大悟)县门前湾开会研究对策。决定采取“避战”方针,部队分头行动,跳出国民军的包围圈,利用大别山复杂地形与国民军周旋。

 为保证部队行动迅速,便于打仗,司令部通知各单位轻装上路。轻装下来的东西,全部分给老百姓。军用物资则就地掩埋隐蔽。同时,指挥机关一分为二,设“前批”和“后指”邓小平、李先念、李达带领“前指”500余人和二纵、三纵、六纵在大别山地区坚持斗争,刘伯承、张际带领“后指”及中原局机关900余人和一纵向淮河以北转移到外线作战。

 “前指”所率队伍转移之途是,路窄,水多,雾大。人都面对面了,还看不见。六纵在“前指”的指挥下,紧张地在行军途中…。看  M.pINggXS.coM
上章 首任军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