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一辈子去忘记
对于少年作家班而言,我不过是它的沧海一粟;对于我而言,少年作家班却是我青春时期绚烂的一笔。
我会进入少年作家班,只是一个很偶然的巧合。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再班主任的组织之下参加了一家杂志(杂志名似乎是《快乐语文》,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办的一个比赛,获得二等奖。也是因为那个奖,让我符合了少年作家班的招生要求,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少年作家班。
真正进入少年作家班,是小学六年级的下学期。在进入少年作家班之前,我只是写过一些很八股的作文考场应试作文,被老师认为写得不错。但现在回想起来,只不过是一些很烂俗的文字,和文学根本毫无关系。文学名著几乎没读过,读的最多的不过是《小学生作文》之类的书籍。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少年作家班对于我的启蒙也越显得重要。第一次知道了除了考场作文这种东西除外,还有小说、散文、杂文;第一次听到韩寒、郭敬明、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次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少年或者是青年作家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是“文二代”:颜歌的父亲是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在地方的中学教授语文;笛安的父亲李锐是著名的中国作家;韩寒的父亲是个编辑;张悦然的父亲是大学教授;蒋方舟的母亲是榕树下的知名作家…我不知道其他的国家是如何,但在中国,文学似乎是一种世袭的艺术。大多数不是文二代出身的人都是在成年很久以后才知道世界上有个作家叫卡夫卡,甚至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也毫不稀奇。拿我身边的同龄的同学来说,他们知道的文学名著,不外乎是课标规定之下要求阅读的那几本。同样是“海明威”这个名字,许多人都是先知道歌手海明威然后才在高中的课本上知道原来有个作家叫做海明威。我的同学,他们也读课外书,大抵是流行的文学读物,青春文学和言情小说对于他们的影响远远大于一个卡夫卡带来的影响。这谈不上兴趣的高雅和低俗之分,因为他们知道的就是那几本书,报纸杂志网络上宣传那些书的力度要比传统的文学经典大得多。这个时候,你不得不感叹,我们的教育是如此微薄,文化的传播范围是如此狭窄。当然,这是题外话,遂不提。
与其他少年作家班的学员相比,我的文字显得十分稚
。如果你问我在少年作家班学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那么我会告诉你,我学会自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少年作家班的许多学员小小年纪就出书,文笔亦是精彩非凡。水格(杨学会),颜歌(戴月行),另维,陈励子,一唏(白云飞),顾文
,魏敏芝,刘冬
,蒋方舟…这些师哥师姐的文字早已让我惊叹不已。从六年级加入少年作家班到现在我已经是准高三学生,五年的光
飞逝而过,可是我还记得石楠的《天黑了,带我回家》,一唏(白云飞)的《语文老景》、《叛逆》,李沁霖的《
末夏初》,侯玥的《路上的
》,曹颖睿的《等待新一》,黄璐叶丹的《银杏树下的青春年少》,魏敏芝的《一角一》,陈励子的《长安杂志》,顾闻的《曾经三年》,唐雯珂的《如花,本玉,撷取一世
绵》,侯燕的《肌肤下的黄金》,刘殷实的《民族的骄傲与悲哀》,瞿
丹的《樱花雨》,钱相旭的《再见萤火虫》…那些文字,有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大胆创新;有的思想
强,给人警示…然而无论怎样,归
到一点就是,它们足够真诚。
后来,我也把稿子寄给少年作家班的老师。因为文笔的稚
和
陋,大多数稿件都成了退稿。也有的文章被录用,但比较少。现在想想,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亲爱的,我知道》里面说的那样“时过境迁,当我在整理书橱时再次阅读了老师的评语和自己的文章以后,才察觉老师评语的中肯和自己行文的可笑。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学识渊博的老师们是怎样耐着
子给不懂事的小
孩的文字进行审阅,审阅之后又不厌其烦地用适当的措辞给稿子写上评语。”
我的大多数稿件是由李
兵老师点评的,也有的是由王慧勤老师点评。李
兵老师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这么多年来,他审阅完稿件之后都用手写评语,而不是电脑打字。我喜欢看这种手写的评语,仿佛一字一句中渗透着老师的良苦用心。李老师曾经在别的学员的文章上写的评语让我印象深刻,他说:“生活毕竟不是琼瑶的小说。”作家班的老师工作认真严谨,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我的两篇稿子,由王慧勤老师一审时通过,而二审时则分别被孟祥勇老师和张天芒老师退回。他们还在上面写上了退稿的原因和文章的不足之处。回想当初,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文学大门前茫然张望的我,竟然能够得到著名的作家老师的辅导,但偏偏身为学生的我懒散成
,没有努力。
我在少年作家班学习的几年,也有特别喜欢一些人的文字。何滨柔,这个现在已经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师姐,她的文字,让我爱不释手。《文学必须生活》、《等待》、《才子非雅》、《我们幸福吧》…其中,《我们幸福吧》这篇文章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不过是关于王小波杂文的读后感,却完全不受传统的束缚,一般读后感所套用的固定模式已然不见了,有的只是作者信手拈来的感想,说是信手拈来,却又暗藏玄机。口语化的文字里,智慧的思考已经表
无遗。文字个性化十足,单单是开篇第一段话就已经展现出这种特质:“我从来不写读后感,没写过,也不知道怎么写。这种固定的格式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
绳子去绑一头即将被杀掉的猪,除了疯狂而绝望的挣扎,还能有什么呢?”即使是男女生恋爱这种在青春文学中非常普遍的题材,何滨柔在小说《紫气远走》却写出了别样风味。关登瀛老师是这样评价这篇小说的:“…一个普通的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把男女同学恋爱又分手的故事描绘得如此细密又生花…分手的过程,动情地
泻在笔端并细密地编织成故事,使故事透着真心、真诚,因此,她写得看似平淡,却写得深,写得透,这就高出同类题材的创作。同一题材的构筑在不同作者的手下由于学识、修养不同会产生高下之分的作品,在何柔滨的《紫气远走》中又一次得到证实。”除了何柔滨,师小涵的文字也深得我的喜欢。她的文字沉静深远,极具质感,有些安妮宝贝的《素锦时年》里的味道,质朴的文字里,有的是思想的沉淀。王岩老师这样评价过她的文字:“令人欣喜的是她总是能在文字中发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种真诚的抒发及睿
M.PinG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