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游记
径山,位于杭州市郊长乐镇西北,是天目山的余脉,离古镇余杭也是不远的,沿途有不少往返两地的客运中巴,招手即停,一般行程只需40分钟便可直至山顶,十分方便。按说交通如此便利,行程又近,本应常去常往,但我也仅只到过三次,着实枉了这一片好山好水的绝佳去处了。
时节转至立秋,一
,友人来访,言谈间提及径山,兴致颇高,遂邀一同前往。于是他做司机我为向导直奔而去。车子过了前半段平坦的柏油公路后,到了径山地界,便全是蜿蜒曲折的山路了,引得平时开惯了
关大道的朋友大为兴奋。车速缓慢,沿着山路逶迤前行,好几处因临近悬崖而让人心生起寒意来,以至于忘了看远处绝妙的风景。
车过了盘升中的几处险处,我才渐渐放松下来。山上风光绮丽,空气清新。远处山间不时涌起白云,积成银海,使得群峰竹海忽隐忽现,恍惚间以为身处仙境了。
沿途见山间多处均植有不少的茶树,因过了采茶的季节,独自寥落在那一隅。径山自古产茶,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茶叶史籍。据说最早是由开山鼻祖法钦亲手种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坐禅饮茶的风俗,早自晋代便已开始,到了唐代,整个径山,茶树已蔓延四布。至于茶圣陆羽,在“安史之
”后南避浙江,因嗜茶,一路寻访至径山东麓的双溪。见当地淡竹修长,茂密成林,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便心生留意。而更巧的是,在路边竟发现一眼深不足半米的泉水,清澈纯净,常年不涸,用之以烹茶,茶水馥郁清香,堪称上品,于是陆羽便在这泉旁的一棵树下搭起茅屋,隐居下来,专心于茶事的研究,著起《茶经》来了。逝者已斯,前人早已做古,而后人为了纪念陆羽,便将这眼留存至今的古泉称作“陆羽泉”了。
道原《景德传灯录》上说:什么是和尚的家风?大师回答是“饭后三碗茶”可见当年饮茶风气之盛。每年
季,径山寺都要举行茶宴,用来接待云游四方的僧侣和慕名来访的达官显贵,名人雅士。茶宴时,他们团团围着茶具,盘膝而坐,钦茶论经,议事叙景,有时坐评茶叶,这就是所谓的“斗茶”是径山寺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一种仪式。茶宴在布置洁净清雅致的明月堂举行,有着严格的礼仪及程序,要依次进行。
径山茶宴后来传到了日本,发展成日本的国粹“茶道”日本《茶之文化史》发表文章说“茶道”源于“茶礼”;“茶礼”源于大宋国的《禅苑清规》,而《禅苑清规》是日本圣一国师在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从径山带回日本的,他以此为蓝本,制订了《东福寺清规》。而带去的径山茶籽,就种在了静冈县安培川,同时带去的,还有茶宴时用的钦茶器具和径山寺的“抹茶”制作方法。日本的《禅与茶道》一文还说“南浦昭明由宋归国,从径山把中国的茶台子,茶具各一式及茶典7部传来日本。茶典中有《茶道清规》三卷”可见日本的茶道便源于这巍巍青山,而“径山茶宴”对日本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单从万寿禅寺长年不断前来觅宗考察的日本游客便可见一般了。
车行40分钟,终于到了山顶,一眼就望见万寿禅寺那高大的红墙和彩
的琉璃瓦。还未进得寺中,便远远地听到钟响,佛寺里的钟声悠远深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般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警醒与沉静的力量,在山中余韵袅袅。
对于庙宇,虽也去过不少,却是毫无经验的,远的不说,单就近在咫尺的灵隐,我也仅到过两回。一次是年少时学校组织的
游,内容早已不曾记得。另一次,也已忘了年限,只记起是为了尽地主之宜陪同远道而来的朋友慕名前往。
记忆中的灵隐总是香火鼎盛,到处是拥挤熙攘的香客。身处其中,往往便有些害怕。而香客们或近或远来此的目的,也无不是为了功名利禄。真正虔心拜佛的,又有几人呢?
因此山上或者海边的庙宇比起局促于城市一隅的要更为吸引我,因为这些庙虽深居山野海岛,香火大多寥落,但往往有一片开阔的景观和天地。来烧香的人也大多不是有求而来,仅仅只是怀着一份虔诚的心来烧香罢了。也很少人会求签,案板上的签纸往往泛着陈旧的黄斑或者尘灰满布。
庙庭前是几株参天蔽
的古银杏和松树,从
大的树干就可知其年代的久远。地上铺满了常年累积的松针和银杏树叶。踩上去,厚实绵软,仿佛陷入了历史的虚无之中。
预料之中的,寺内的香火不是很旺,并且只有寥寥的几个游客。游人的稀少,反而使我凭添了一份淡定与从容。徜徉其间,偶尔听见虫鸣鸟语,山风过时,引得翠竹纷纷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古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仿佛就是这里的写照。
正
连于各大殿堂与禅房间,突然传来诵经的声音。我循而前往,见大雄宝殿内几名僧侣正在诵经,间歇敲打着各种法器。我对佛经法器的内容掌故一无所知,也听不懂经文。只觉悦耳,又四下无人,便静坐一旁听了。佛案的左侧放着巨大的圆形木鱼,有着大大的,与身体不成比例的眼睛。诵经时叩之,发出圆润悦耳的声音。听着听着,便有些痴了。想起曾经在书上看到的一段关于木鱼的注解,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惊醒那些懒惰的人,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常醒,为的是叫修行的人专心于道,不可懈怠。原来如此,浩如烟海的佛学经典,佛像,舍利,钟鼓鱼磬,都不是无知者以为迷信的东西,而全是磨洗心灵的工具。即使简单到只有六个
的僧鞋,也是大有文章的,棉的制地,是为了摒弃了绫罗的奢华,抵制绸缎耗尽千丝的杀
。而僧鞋的六
是要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低头是谦诚之意,而“看破”是指出家人要看破“
”、“声“、”香“、”味“、”触”、“法”以及参破六道轮回。如此高深的教意,要参透,足以令人研修终生了。
这些都只是一个目的,就是讲述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心灵的方法,恢复人心最本真的明澈与纯净。木鱼之眼和六
僧鞋,都是意味着修行无止境的道理。想到此,我环顾四周,想像着这其间的每一样物品都不知深藏着多少典故教意,不
感叹于佛教的博大
深。
听罢经课,出得寺来,
已西斜。回首再望佛寺,清冷依旧,想起“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的古诗句,不
哑然,这一座好庙永远似青山一般在此处巍然屹立,任我等凡夫俗子如白云从眼前
过,而顾自笑
M.PinG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