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enyuequ文集 下章
千层底
   我小时候喜欢赤脚,这不仅因为鞋少稀罕,做鞋费时费工,这更是一种习惯。那时,在农村主要穿自己做的千层底鞋,其它像什么皮鞋运动鞋啦,根本就没有。正因为鞋的稀缺,我们很多人就养成了赤脚的习惯。想想啊,如果要下河摸鱼,腿一挽就下去了,多方便啊!想上树淘鸟窝,穿着鞋是不容易爬上去的。不穿鞋,更不用担心玩疯的时候,把鞋弄丢了。

 想起淘鸟窝,到现在还佩服儿时的勇气。鸟儿实在太聪明了,总把那巧的巢搭在最高的树梢顶端,那细细的树梢直云霄,无风自摆,不是爬树高手是绝对不敢爬上去的。这时刻正是我显一手的最好时机。我轻巧的像只猴子,两手搂紧树干,身体向上一缩,双脚夹紧树干,小巧的身子在伸直的同时,两手分别向上搂紧,双脚紧接着向上伸缩夹紧,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娴熟灵巧。一眨眼的功夫就攀到了树杈处,抓住了树杈就容易多了,在横生长的树杈里,看准位置,手攀脚蹬,攀爬非常轻松。爬过这段树杈,就到了树梢,这才是最危险的一段。树梢一般较细直,随风摇摆,如果风大,是任谁也不敢爬的。无风的天气也要小心翼翼,轻手轻脚,这不是怕小鸟飞走,是担心树梢折断!这是最惊险的一幕,小伙伴们在树下眼睛一眨不眨,任脖子再酸疼也要努力的抬着头盯着看,树下寂静无声,树上平息静气,每一丝力量都在谨慎拿捏,就像一只闻到老鼠气味的猫,轻灵而又万分警觉。当怀揣着几只鸟蛋或一只幼鸟小心滑下树干,那胜利的喜悦就足以补偿了所有努力和紧张的汗水。不过,有时也免不了撑坏裆﹑刮破汗衫之类的小意外,回家偷偷换上别的衣服,最后,被母亲发现,是少不了一顿骂的。

 前一段,看网上,有所大学竟然教授如何上树,心里不哑然失笑:爬树还用学吗?爬树,就像我们不会走之前的爬行一样,无师自通,与生自来。运动要领也和爬行一样,手脚轮番协调用力。这么简单,怎么还用学呢?我怀疑,这些不会爬树的人,是不是小时候根本就没有爬行过?

 我们村周围有很多池塘,在我的记忆里,池塘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不像现在,时常干涸见底。夏天,池塘就是我们的乐园。中午,一放学,把书包往家里一扔,鞋一拖,就急忙跑出去,约上几个要好伙伴,奔向池塘去洗澡。不过,这个洗澡不光是为了干净卫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水里戏耍游泳。树荫里的土路凉凉的,在炎热的夏季,赤脚走在上面,就感觉那股凉,嗖嗖直往上窜,心里凉爽许多。跑到池塘,往水里一钻,那夏季的燥热立时全无。几个小伙伴在水里打水仗,玩比赛,偶尔也用玻璃瓶抓抓小鱼,不过,鱼总是小的可怜。时间过得飞快,我们总是忘了吃饭时间,直到大人来喊,才记起下午还要去上学。冬天,就不能光脚了,太冷。冬季的池塘,是厚厚的冰。这时玩耍的节目就变成了滑冰。呼啸的北风里,几个小伙伴穿着脚趾头或脚后跟的破棉鞋,有得大,有得小。不用说,不知是继承的哪位大姐或哪位大哥的剩拉漏。这也没办法,想穿新的没有啊!呼哧呼哧的着白气,头上隐现着汗珠,常常为谁滑的更远更稳争得面红耳赤。更有顽皮的伙伴偷偷推你一下,你一不留神就会摔个四仰八叉,股摔成两半!在冰上还有更有趣的游戏就是打陀螺(我们小时候称陀螺为‘打不改’),用一杆小鞭子,把陀螺旋转起来,然后用小鞭不时的打一下,陀螺就能不停的在光滑的冰面上旋转。陀螺是用木头削的。底部很尖,尖头上镶一颗合适的钢球。‘打不改’上半部是一圆柱的平面。有创意的孩子常常在上面粘一些红的或黄的彩点彩条,这样转起来就非常漂亮,并且随着陀螺的快慢呈现不同的画面。我们比赛的方法一般就是比谁转的时间更长,或者是谁能把陀螺打到指定位置。

 不过,赤脚也有痛苦的时候。不小心把脚趾甲碰劈是常有的事情。而最可恨的是蒺藜。蒺藜没成时是绿色的,容易发现,刺也软,这没什么可怕的。成了,不单刺硬了,颜色也变的和土地一样,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更可气的是它变轻了,被风刮得到处都是。下坡割草的时候,(下坡,就是指下地。同样是下地干活,丘陵地区称为下坡;山区称为出山;而南方水田又称为下湖。)如果不小心,当然小心也没用,这种满身是刺的敌人说不定那一刻就偷偷的扎进你的脚底板,给你放出几滴鲜的血来。

 后来,长大了,各各样的鞋也多了,就很少赤脚了。农村富裕了,也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做千层底复杂的,更应该说很不容易。做鞋的具体过程我不记得,不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时常浮现妈妈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纳鞋底的模样。我似乎还看到在春日的阳光下糊袼褙。

 袼褙是做鞋的主要原料,是用废衣服布料做成的。年龄大了,走路很慢,却总是嫌不住。地里的农活干不动了,就在家里做做饭、做些补补之类的小活。糊袼褙就成了的主要工作。是小脚,我现在还记得那双被裹脚布紧紧包裹,竹笋似的小脚,我曾经问过,为什么不觉疼呢?笑着说,习惯了就不疼了。那时,我小小的脑袋就是弄不明白,好好的脚为什么要裹成尖尖的竹笋样呢?暖暖的春日里,把做饭用的矮方桌放在院子里阳光下,然后抱出一堆不能穿的旧衣服,剪成一片片的方布片。浆糊是提前做好的,是用白面在水里煮成的,很粘很稠。先把矮饭桌用水洒,然后铺上一层旧报纸,仔细铺平,粘牢,接着涂抹浆糊,匀匀的抹上一层,接着就开始铺那些旧方布,一块一块的,仔细拼贴,这样铺完一层布,再涂抹浆糊,再铺布…。一般要铺三至五层布就可以了,铺的很慢很仔细,把整个桌面铺的厚薄均匀一致。最后把铺好袼褙的矮方桌斜立在阳光下晾晒。等干透了,这一张袼褙就算做好了。

 千层底布鞋的底要用五层袼褙粘在一起,然后用细麻线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在一起。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等我们睡下,妈妈坐在沿上,就着昏暗的油灯,弯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鞋底很厚,直接用针穿是穿不透的,要先用针锥扎个眼,然后才能穿针,针锥是用很大的针做成的,它有一个很容易用力的手把。虽然是顺着眼再穿针,也是非常费力的,看看那些时常折断的针,就能明白纳鞋底有多费力。紧线时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常常,油灯下,我躺在上,看着母亲随着钢针的上下翻动,身躯微微晃动,那动作娴熟优雅,这一刻,我就感觉那夜是多么的温謦和安宁。麻线动的嗤嗤声,像极了一首舒缓的催眠曲,伴我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如今,很少有人自己做鞋了。虽然受够了胶鞋、皮鞋、塑料鞋的臭脚丫子,才明白了布鞋水性强,穿上它干燥舒适,暖和无臭,走路时粘脚轻便,但是太费时了,在这个经济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就是一切,谁还会去浪费那个时间呢?想穿过去那种手工千层底布鞋,去内联升买双就可以了,就是有点小贵。

 在以前缺少成品鞋的农村,不但做母亲的要给子女做鞋,那些还未过门的年轻媳妇也要给准丈夫做鞋。她们要用这双精致结实的鞋,表达自己的深情厚意,展示自己的灵巧与聪明能干。后来,富裕了,成品鞋多了,她们就改做了简单的鞋垫。那一双双做工精致,鲜花怒放的鞋垫不知包含了多少深情和爱意!现在,连鞋垫也没人做了,女人手巧,在现代人眼里已不是那么重要了。

 某些东西也许只属于某些时代。如今,家乡大大小小的工厂多了,树梢的鸟窝没了。它们没有跟上乡村飞奔的脚步,而永远留在了我的童年。摸鸟窝的顽童也不见了,安静的教室里多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胖墩﹑小眼镜。田野里吱吱的蝈蝈声听不到了,它们早已从乡间的沟壑飞进了城市的金漆虫笼,那的鼓翅长鸣不知是在高歌还是在哀叹。  m.pIngGxS.COm
上章 benyuequ文集 下章